佛光塔影話仰光

佛光塔影話仰光

十多年前我曾經去過緬甸的仰光,那時的仰光還是緬甸的首都,第一次到仰光就像是中國的三線城市,顯得很破舊零亂,那時也很少有中國遊客到訪。記得仰光的物價很便宜,在市裏最大的商場也就相當於中國小城市的百貨大樓,商場的物品也不是很多,而今的仰光變化很大,到處都是高樓大廈,街上的公交車都是中國政府提供的,所以很親切。

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爲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成爲小乘佛教國家。

緬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在緬甸,幾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捨,施捨已經成爲緬甸人的一種習慣。緬甸人施捨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願,緬甸有句俗語:"心誠的人施捨一個像榕樹籽一樣小的東西可以得到像榕樹那樣大的報答,心不誠的人即使施捨榕樹一樣大的東西,也只能積下榕樹籽那樣小的功徳。"緬甸人認爲,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季向過路人施捨一杯清涼潔浄的水,則是一件積德的事。所以你會看到在緬甸人家的大門口,在市內公共場所、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淸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欽用。緬甸人的施捨和捐獻到處可見。數以萬計的佛塔和數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錢修建的,全國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都是教徒佈施的,就連市內公共汽車站的涼棚、公園裏供遊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是教徒們捐款修建的,上面還有刻着施主的名字。緬甸人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捐錢修建佛塔,他們一生捨不得喫穿,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水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纔算了卻心願,因此,在緬甸各地到處都是佛塔,仰光的佛塔最壯觀。

我在仰光期間也入鄉隨俗,到寺廟裏參加佈施,每個人都買了食品站在路兩側等待僧人過來,到了喫飯的時間,僧侶們開始從遠處走來,然後人們紛紛往他們身上的小筐裏投放食物和其他物品,一直把隨身攜帶的物品佈施完大家才離去,僧人們也開始喫飯。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継有人,讓佛教根植於人們的心中,得到了傳承。對於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情。緬甸是宗教信仰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人,全國有僧侶10多萬人,僅仰光、曼德勒就有二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僧人,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的時間以前最短爲一年,現在已縮短爲7天,也可以幾個月或幾年,甚至終生爲僧,出家手續很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

我是第二次到訪仰光,仰光是緬甸最大的城市,位於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面積598平方公里,人口761萬。仰光距安達曼海僅35公里,城市呈矩形,舊城建在一條山樑上,新城分佈在四周的三角洲沖積地,因少橋樑,城市被限制在河流環繞地區內。北面爲高級住宅區,工業區沿仰光河附近甘馬育延伸到北面的水盛,東部的丁千遵也是工業園區,在仰光河和勃生溪交匯處則是主要的商業區和部分政府機關所在地。與其他東南亞的大城市相比較,仰光相對的不太繁榮。市內建築迅速發展,大多數都是外資注入發展的(主要是新加坡和中國),市內的下城區及大仰光地區有很多連鎖住宅和商業樓宇被重建或改建。現在仰光擁有東南亞最多的前殖民地建築內的政府部分也被列入重建項目,新城區和其他近郊的地區繼續非常貧窮。

仰光有着無數的鍍金或白色的佛塔,佛塔中最著名的是弛名世界的大金塔,它位於市北聖山,居全城最高點。仰光依然保持著作爲港口城市輝煌時期的殖民地特色,每年4月這裏都要舉行隆重盛大的潑水節。

無論是在仰光,還是在蒲甘和勃固,到處都可以看到佛塔,在緬甸旅遊基本上不用穿鞋,穿雙脫鞋就可以了,因爲去所有的佛教場所都必須要脫鞋,鞋子只能放在下面。有一次去佛塔我返回的時候走錯了路,沒有鞋穿,只好赤腳走路,腳底被馬路燙的很疼,走了好遠才找到放鞋的進口。

在仰光最有名的佛塔就是大金塔了。仰光大金塔是仰光最早的著名景點,也是世界佛教的一大勝地。緬甸人稱大金搭爲"瑞大光塔,"在緬語中"瑞"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金塔始建於公元前585年,相傳當時印度發生饑荒,緬甸人科迦達普陀兄弟兩人運了一船稻米前去救濟,他們從印度回來時,帶回8根釋迦牟尼佛祖的頭髮,在王朝幫助下建造了這座佛塔,把佛發藏在塔內。大金塔建在仰光市北部茵雅湖濱海拔51米的丁固達拉崗上,始高8.3米,後來經歷代王朝不斷修建,塔身高112米。佛塔由磚砌成,塔身表面貼満了金箔,塔形像一隻覆蓋在地上的巨鍾,底部周長427米,有4個大門,門外有石獅鎮守,門內有玉雕佛像,塔內還設有石梯和電梯。塔頂罩着一個5米高、1250千克重的金屬寶傘,傘尖頂着一顆直徑27釐米的金球,球的表面鑲有鉆石和紅寶石共5千多顆。塔檐懸掛1000多枚金鈴和400多枚銀鈴,在大塔四周還有68座小金塔,形狀與大金塔相仿,組成了金塔之林。在大金塔的西北角有一口重達25噸的巨大銅鈡,於1778年鑄造,是緬甸的珍貴文物。1824年,英國佔領緬甸之後,企圖把這口巨鍾運到印度。緬甸人在裝船時故意將鍾沉入仰光河底、英國人多次打撈都枉費心機,最後還是由緬甸人撈出古鐘,仍安放在大金塔附近。大金塔的附近還有仰光動物園和植物園。

仰光市中心有一座以緬甸民族英雄瑪哈班杜拉的名字命名的班杜拉廣場,廣場上聳立着潔白淡雅的素麗佛塔。素麗佛塔又名白塔或小金塔,建於2000多年前,高約47米,塔內保存着釋迦牟尼佛的一些遺物。在小金塔的左則矗立着高達45米的獨立紀念碑,許多當地居民都在這裏遊玩。其實廣場並不是多大,因爲處在市中心的位置,也是外國遊客必到之處。

在廣場附近的大湖北岸,還有一座造型爲一隻雙頭雙尾連體妙生鳥的水上餐廳,我第一次來到仰光的時候曾在這裏用餐。仰光以北約11公里處屹立着造型別致敬世界和平塔,這座塔建於1952年,是緬甸最新的寶塔。塔身中空,有5個入口,每個入口都有一尊巨大的佛祖塑像,塔內圓柱形的神龕上放着28尊小型的佛祖塑像。

仰光東面的羣山叢中,有一座別有趣味的劍堤幽佛塔,這座高4.6米的佛塔不是直接築於地面或山頂上、而是聳峙於一個活動着的巨大岩石上,而且這形似羅漢頭顱、周長15米的岩石也靜立在1097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據說只要用力一推、巨石和頂上的佛塔便會輕輕晃動。這座佛塔被緬甸人視爲神塔,每年從緬歷12月初到1月底舉行集會。

仰光巧塔吉大臥佛最早建於1907年,最初是半臥式。身長216英尺,高56英尺,一雙栩栩如生、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別扣人心絃,還是中國畫家的點睛之作。大臥佛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它足有一人身長的巨型腳底,雕刻彩繪着108個格子和圖騰,其中59格是人的世界,21格是動物的世界、28格是神的世界,代表佛祖已超脫這些層次,不在三界中輪迴的崇高意義。

在仰光我有幸拜訪了緬甸王氏宗親總會的王錦清會長,他祖籍在福建泉州,在一百多年前祖上便離開福建來到仰光謀生,他已經是第三代華人了。我隨他來到了唐人街,仰光的唐人街集中在市中心廣東大道附近的大街小巷,與印度街僅一街之隔,約有華人15萬左右,命名爲廣東大道,是因爲最初廣東人多聚居於此落地生根。漫步在如今的唐人街便可以發現這裏已匯聚了來自中國各地的華人,甚至連緬族人也在此安身。無論是華人還是緬甸人,大多數都腰裹着籠基或特敏,腳踏脫鞋,說着緬語,已很難區分。

具有百年曆史的觀音古廟(當地人稱廣東廟)是觀光客們的聚會熱點,早晚車水馬龍,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晚飯過後,人們紛紛出來遛達,購物,許多中老年華人在觀音廟前下棋消遣,華人、印度人和緬族的孩子們則穿着籠基,在街上三五成羣地踢藤球,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

唐人街上有很多華人開的餐廳和超市,可以喫到廣東和福建的小喫,商店裏賣的東西都是中國貨。我在王會長的帶領下游完唐人街,然後來到王氏宗祠祭拜。這個會館僅次於廣東觀音廟,是在仰光的王氏宗親們共同捐錢修建的,每年都會有很多善款捐給宗祠用於運營。據王會長介紹,目前在緬甸的王氏宗親大約有二萬多人,尤以福建人最多,他們雖然沒有在中國生活過,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經過尋根問祖,他們的根在太原王氏。在宗祠裏還有學校,是王氏的後代們在此學習中文之處,學生的喫飯和學費全免,使中華文明的香火在仰光得以傳承下去。

天已經黑了,我告別唐人街和王會長前往機場,乘坐東方航空公司班機從仰光飛昆明轉飛北京。再見了緬甸,再見了佛光塔影的仰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