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的我》:和你一起探究人的可塑性

【無戒學堂日更打卡第25天】

教育心理學中所指的可塑性,主要指兒童在成熟過程中,其心理發展易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來。"強調:青年的可塑性很強。

兒童可塑,青年可塑,除此之外呢?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有可塑性。

一個人最終成爲他自己,其實是一個動態的、獨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需要不斷地發展完善。可以說,人就是生活在“平衡-失衡-失控-重新掌控”這個過程中,這個過程是可塑的。

《可塑的我》一書中,作者認爲:可塑性,是最珍貴的生命禮物。

作者陳婕君,是北京壹源心理健康中心聯合創始人,波士頓精神分析研究生院畢業,美國麻省執業精神分析師,曾任麻省綜合醫院精神科助理研究員、波士頓心理治療中心諮詢師、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師。執業時間九年,臨牀諮詢時數逾8000小時。

她在書中梳理了人生各個關鍵階段所要面臨的選擇與挑戰,直擊種種問題,幫助我們啓動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從思想到行動雙管齊下,塑造出完整、出衆、內在安寧的自己。內容詳細而豐富,科學性,實用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現代人常常陷入一種深深的恐慌:感覺人生的某些方面已經失控了!這真是不好的體驗!沒有恢復掌控力的人生一點都不踏實。

如何重新獲得掌控,進行重塑呢?

這個過程是可塑的,你要相信,心理學可以幫助你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這會真正改變你的人生。

1.是什麼讓人生失控?

我們知道,最初是平衡的。從平衡到失衡再到失控,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複雜的。這裏邊涉及到心理基因,掌控力等等心理問題。《可塑的我》一書中有詳細的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可塑的我

每個人在對待事物的態度,遇到困難的反應,各有不同。

舉個例子:一個從小被保護得較好的人,當他面臨着新的挑戰的時候,他更容易表現出固執、保守、多疑、信心不足等等。這其實就是他從小到大,積少成多的一個過程。

這樣的心理反應潛移默化到情緒、思想、行爲上,隨着問題的增多,就會感覺到路越走越窄。發現自己走了長長的一段彎路,甚至越努力越無助,無力感倍增,開始覺得人生失控了。

2.重新掌控的過程中,是什麼阻礙了你的進步?

很多時候,因爲不瞭解掌控力背後的心理學和生物學原理,憑想象行事,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掌控不成反而更加失控。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個極度需要掌控力的人,某天他感到失控了,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樣子:

孩子漸漸學會了和他鬥智鬥勇,而且很多時候,孩子更勝一籌,他覺得對孩子漸漸無力管束,這種感覺很不舒服。而老母親自從認識了一大幫朋友之後,開始有了很多新的想法,聽不進兒子的任何勸告,頑固得讓他覺得很陌生。要知道,以前老人家可是很注重他這個兒子的意見的。

他迫切地想要重塑。於是,他制定了嚴苛的計劃,如何改變孩子,改變老人。可想而知,這個計劃無法完成,他又因此陷入了自責、焦慮,導致整個計劃混亂、崩潰,他的生活和狀態一團糟。其實,他根本意識不到問題出在他自己身上!

掌控不是控制!要做到掌控,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達到理智和情感、想法和情緒之間的平衡。換句話說,他需要和孩子和母親達成心理的共識,彼此認同而進行重塑。

很多人也會犯這樣的錯誤,以爲掌控就是什麼事都必須按自己想要的方向進行,一旦有變,就坐立不安。也有人認爲,高度自律,就可以改變一切,掌控一切。

3.如何開始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讓你重新獲得掌控?

有一點,你要明白,掌控力,其實是一種心理能力。

重獲掌控力,這個重塑的過程是一個很靈活、從容、快樂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無論個人還是人際關係,或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都得到發展。也就是說,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制定計劃——

首先,認知的改變需要行動的跟進。

不是想明白了,人生就開始與衆不同了。人生的改變是個長期的自我覺察,自我體驗,自我實踐、自我總結並採取改變行動後逐步產生的結果。

其次,在進行刻意練習時,要有意識地挑戰自己的難度。

改變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所以要勇敢走出舒適區,給自己多一點的耐受力。比如,你開始練習寫作,堅持日更,那麼,給自己定的目標就不能是日更一週或兩週,至少要21天,或者更長一段時間,先做到再優化。

第三,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耐心和一定的自律。

一個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瞭解這一點,改變的過程就不那麼焦慮。從表層入手,到底層邏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一定的自律。

作爲萬物之靈的人,可塑性確實很強。

教育可塑造人,環境可改變人,挫折可引導人,人的一生都是在塑造,塑形,塑身,塑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