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紀事之一·河口

     






  四月四號,亦即清明節前一天,陰曆二月二十二日,妻要爲自己過世多年的爺爺奶奶掃墓,我們便去了河口。

  澧水至新街向西北上溯,到夾石河時,地勢陡然逼仄,沿河兩岸的山陡峭峻拔、高大勢險。而公路從桑植縣城到夾石河段,還是省級的桑龍公路,但路過夾石河時,路分兩條:其一過一大橋往西則是經上河溪過龍山至湖北來鳳的主幹公路;而在大橋的東端分路,朝西北而走的則是去河口鄉的鄉級公路。此路修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路線在澧水北岸,多半隨澧水河岸一路曲折向西北延伸。由於沿途山勢太過於險峻,路面狹窄,若是兩車相會,則一定得小心錯車而過。清明已近,你在道路上隨處可見已掛的清明紙花吊吊。你可以感受到在這片美麗的山水間生息的人們追遠奠親的淳樸民風。

  車過巖屋口,你可以明顯看出澧水河面漸漸變窄,但河水則更清更亮更美了。至河口時,地勢又略顯寬敞;整個地貌猶似人的胃,下端和上端皆有腸管相接。上端兩山緊夾,似如一口,故曰"河口"。現在,在河口的下端建有新橋一座,與上端河水出口的老橋相映襯,連通了澧水南北兩岸。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河口的主集市原來在北岸,待老橋和新橋連通之後,由於北岸靠山,地勢狹窄,而南岸則平坦開闊一些,政府學校醫院轉建於斯,故南岸現已漸漸成爲了河囗最熱鬧的中心。

  河口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是沒有橋的,兩岸往來是靠過上端處的渡船的。不知道從哪個年代開始,在這裏生息繁衍的山民於兩岸修建了一排排吊腳樓,築起河街,於是乎就在這片美麗的山水間誕生了文明。這裏的吊腳樓與普通的吊腳樓截然不同,就是它的柱腳是扎入河水中的。由於選柱粗壯,又深入堅硬的河岸青石之內,固不可摧,即使偶爾遇上暴雨和山洪來襲,亦不用擔心吊腳樓會被大水毀掉沖走,故居民住得安心。現在,你再看上游河口南岸的那一排排吊腳樓,早已不見當初木柱,全換成了鋼筋水泥結構的柱子,則是更顯堅固了;只有一棵棵斜長於水岸的幾人合抱的古柳,枝幹虯結,新葉繁茂,生長得非常張揚!

  過新橋,沿河岸而上,到鄉政府後向左拐,有一牌坊挺立於斯。此乃清光緒年間修建的貞節牌坊,直到如今依然完好無損。由此可見貞節觀念在河口人們心中的地位。在愛慕虛榮、物慾橫流的時代,有雄奇之山有秀美草樹的河口鄉民,還依然擁抱着一脈清流,保持着一股古樸忠貞的自然之美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