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觀影感

感覺名字改爲《姐姐》更契合一些,因爲視角不是第一人稱的弟弟。從小到大對姐姐的概念不是很深,一直都是妹妹,從我自我感受上,爸媽對哥哥和我沒有絲毫的區別對待,反倒是經常聽到跟姐姐們說的那句“她小,你不會讓着她點嗎?”所以這劇表面上說的是姐姐,其實更深處探討的是男女的平等關係。女孩子這麼迷人的物種,改變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平權之路爲何如此艱難。

    整個劇的淚點挺多的,失去雙親的痛苦,無法兼顧自我發展與親情羈絆的糾結,送走弟弟的無助無奈,衆人責難連摯愛也無法理解的倔強和自尊……甚至多多少少我們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其看到6歲的弟弟爲了成全姐姐能去北京讀研的心願,他自己主動聯繫以前有收養意願的人家,不想成爲她的負擔和障礙。這一段着實讓人看得揪心痛心不止。

很多評論都在說,這部電影最後的結局終歸還是沒有走出“大好結局”的套路,姐姐最終因爲割捨不下對弟弟的親情責任,暫且擱置了最後去北京讀研的人生理想。如果換成是哥哥,結局會不會不一樣?爲什麼要姐姐一定走向這樣?現實性別文化的輿論困境是姐姐走不出的囚籠,雖然看起來是姐姐放心不下,一個自身難以供給的人確定能讓自己和弟弟都幸福嗎?原本以爲姐姐可以爲自己多愛一些,走正常的社會救助程序爲孩子找個靠譜的家庭,真正爲追逐夢想,摒棄那些輿論壓力,這樣的結局算不上是期待,但至少給了我們可以預想可能的空間,如果電影中都這樣,現實生活中只能更殘酷。

因爲是女孩?

她反抗的不是對陌生弟弟的照顧,而是作爲女孩她沒得到父母的愛也就算了,還要把愛自己的能力去愛爸媽偏愛的小王子。因爲是女孩,爸爸逼她裝瘸子,這樣才能拿到二胎指標(生兒子);因爲是女孩,她的高考志願被爸媽從北京院校的臨牀專業篡改爲川內的護理專業,因爲這樣可以早工作養家,所以她索性大學之後再也沒花過父母的錢;因爲是女孩,爸媽去世前隨身攜帶的全家福只有弟弟沒有她;因爲是女孩,弟弟就可以唾口水宣戰,這個房子的一切都是我的。

因爲是女人,生不出兒子就是罪過嗎?踐踏保大不保小的人性底線,老人老公這樣要求也就算了,連子癇病危的孕婦也要堅持生生生,因爲2個女兒終歸不是兒子,母憑子貴何時休?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姐姐從小缺少父母穩定持續的關愛,所以她只能靠自己,只能用僞裝的強勢去對抗這個世界的不友好,即使頭破血流,一敗塗地。

姑媽也是姐姐,所以她把上大學學俄語的機會讓給了考上中專的“弟弟”,俄羅斯套娃成了她夢想的寄託。照顧癱瘓的丈夫,照顧弟弟一家的生活實屬自身難保命真苦。姐姐那句“姑媽儘管你很會照顧人,但從小被表哥當沙包,被姑父偷看洗澡也是常有”。姑媽痛哭捶打癱瘓的丈夫。

有些人走得太快就跟不上了,有些人一動不動就被淘汰丟掉了。有些人只適合陪着走一段路,淡然看開就好。




好吧,請不要讓姐姐成爲伏地魔,弟弟很可愛,但只是弟弟,姐姐也有她自己的人生。電影如果想揭示男女平權的話題,就不該最後打親情牌,要讓光透過電影照亮現實。女孩纔會擁有屬於自己而非依附和受他人束縛於的幸福。不再爲了向誰證明優秀而活。女權女性主義不是要讓女人成爲男人,而是向“給予她應有的平等的尊重認可,理解接納和實現可能性的同等機會”要結果。

瞎叨叨一通,我是妹妹,請多多關心姐姐。

圖片來自微博官方宣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