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喜歡讀哪些歷史書籍?

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像毛主席那樣酷愛讀書而且把學用之道發揮得出神入化的人,實屬罕見。

建國後,毛主席住在中南海頤年堂裏面的一個院子,叫菊香書屋。他逝世後,保存在菊香書屋的書,有9萬多冊。這些書,有泛讀有精讀,其中有無數書籍上留下他的批註和圈畫。

毛主席讀書的範圍非常廣博,而讀史佔了其中很大比例。他認爲“規律存在於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

舉世公認:毛主席是一位歷史知識淵博的政治家。

1949年,周恩來總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說:“毛主席開始很喜歡讀古書,現在做文章、講話常常運用歷史經驗教訓,運用得最熟練,讀古書使他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

英國前首相希思說:“毛澤東對國際事務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歷史的知識,使他得以從世界戰略出發來考慮問題。”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稱讚:“毛澤東是一代偉大的革命領導人中的一位出類拔萃的人,他不僅是一位完全獻身的和重實際的共產黨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對中國人民歷史造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詩人。”

翻開《毛澤東選集》,在這130多萬字的著作中,毛主席旁徵博引了大量的歷史典籍。至於在他的報告與詩詞中所引用的歷史典故成語也是數不勝數。

作爲一代偉人,毛主席喜歡讀哪些史書?

1. 《左傳》《史記》與《漢書》是毛主席早年用功最深的史書。

毛主席很小的時候就對歷史有濃厚興趣,這和他的兩位啓蒙老師有關。1906年秋,毛澤東到井灣裏私塾毛宇居門下讀書。毛宇居專門爲他點讀《左傳》,大大地拓寬了他的歷史知識和視野。1910年,16歲的毛澤東到東茅塘私塾讀書。塾師毛麓鍾是韶山沖唯一的秀才,他爲毛澤東點讀了《綱鑑類纂》《史記》《漢書》等,輔導他閱讀了《資治通鑑》《孫子兵法》《貞觀政要》等關於“治亂興衰之書”。在這裏毛澤東打下了較全面的中國文史知識的基礎。

在毛主席的著作裏,引用最多的是《左傳》,接下來是《史記》與《漢書》,說明他對這些史書非常熟悉。

《體育研究》是毛澤東寫於1917年的早期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爲了闡述體育的重要性,他用了很大的篇幅,從《史記》《論語》《莊子》等歷史典籍中廣泛援引例證。他認爲孔子善養生,重射御,明朝的顧炎武、清朝的顏習齊等人都重視鍛鍊身體,因而長壽;而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漢朝的賈誼、唐朝的王勃等人,雖然都很有才華,卻因爲不重視鍛鍊而體弱多病,過早地逝世。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毛澤東豐富的歷史知識,早在青年時代就已經展現。

2. 毛主席說,學習中國歷史,“必須紮紮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

《二十四史》是經過二千多年來由歷朝著名歷史學家們精心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合集,它由《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部史書組成。全書共3200多卷,800餘冊,約4000萬字,是一部史料極爲豐富的歷史鉅著。

毛主席在日理萬機之餘,用頑強的毅力通讀了這部歷史長卷,其中許多篇章,毛澤東都作了標點、斷句,加了着重線或各種不同的讀書標記,寫有不少批註,重點史冊、篇章還研讀過二遍、三遍、四遍。他讀得最多的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唐書(舊唐書)》《新唐書》和《明史》。

毛主席讀《二十四史》,不是一般性地瞭解中國的歷史,而是聯繫現實,考得失,明事理,以利於今天改造中國的事業。

南朝人韋睿,是梁武帝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毛主席讀《南史·韋睿傳》時,曾被韋睿的事蹟所深深吸引,因而他在該卷文字批註達二十五處之多。

韋睿在攻打小峴城與合肥時,親自偵查地形與敵情,從而制定作戰方案。毛主席在地角天頭批註:“躬自調查研究。”傳記說到韋睿每戰“以板輿自載,督勵衆軍”和“魏軍鑿提,睿親與爭”,毛主席批註:“將在前線。”說到攻克合肥“所獲軍實,無所私焉”,毛主席批註:“不貪財。”說到韋睿團結部下,親自調解胡、趙矛盾時,毛主席批註:“幹部需和。”說到韋睿治軍,通宵達旦,操勞各總事務,設立法度一段,毛主席批註:“勞謙君子。”在傳記結尾處揮筆寫道:“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50年代末,毛主席和他的老朋友歷史學家周谷城談古論今。毛主席手裏拿着《漢書》,翻到《趙充國傳》時說:“趙充國主張在西北邊疆屯田,這個人很能堅持真理,堅持正確的主張。他的主張在開始時,贊成的人不過十分之一、二,反對的人達十分之八、九,到後來,他的主張逐漸被人接受了。贊成的人達十分之八、九,反對的卻只有十分之一、二。”毛澤東令人信服地說:“真理要人接受,總要有個過程,無論是過去和現在都是如此。”

3. 毛主席評價《資治通鑑》“敘事有法”“寫得好”

毛主席最愛讀的另一部史書是《資治通鑑》,他的書房裏,既有線裝本,也有古籍出版社標點整理的平裝本,上面都有他的圈劃批點。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用畢生精力編修的歷史鉅著,蒐集的史料極爲豐富,按時間順序敘述各種歷史事件的發展變化,前因和後果的脈絡清晰,給讀者以完整系統的概念。

龔育之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中回憶,1954年,毛主席對史學家吳晗說,《資治通鑑》這部書寫得好,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本書,藉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4. 毛主席說:“不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讀”

歷史演義小說與稗官野史雖有虛構的成分,但是它源自史實,把人物、情節形象化,不失爲正史的一種補充。毛主席說:“不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讀。”“所謂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爲它假的多,就自己來搞一套歷史,不讀了,那是形而上學,是傻子。”(楊建業:《在毛主席身邊讀書》)

毛主席評價《東周列國志》:“它寫了很多國內鬥爭與國外鬥爭的故事,講了很多顛覆敵對國家的故事,這是當時社會的劇烈變化在上層建築方面的反映。這本書寫了當時上層建築方面的複雜尖銳的鬥爭,缺點是沒有寫當時的經濟基礎,當時的經濟社會的劇烈變化。”

在歷史小說中,毛主席最愛讀的應該是《三國演義》。對這部小說,毛主席從青少年時代就十分愛讀。他重視這部小說對人物的刻畫、對戰役戰術的描繪、對複雜政治鬥爭的鋪陳。毛主席說,讀三國,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

毛主席在寫文章和講話時,經常引用《三國演義》。

1944年10月1日,延安的《解放日報》發表了題爲《新四軍的勝利出出擊與中國的救國事業》的社論。其中談到:“華中的僞軍士兵。呼新四軍爲'四老爺',比之爲趙子龍。他們常常對着自己的槍說:'槍呀,我是替四老爺保存的'。”(《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其中“比之爲趙子龍”這一句,是毛澤東修改時親自加上去的。

1958年毛主席到安徽視察,同行的有張治中和公安部長羅瑞卿。在火車上閒談時,毛主席介紹說:三國的“呂蒙是行伍出身,沒有文化,很感不便。後來孫權勸他讀書,他接受了勸告,勤學苦讀,以後當了東吳的統帥。”接着他提出要求:“現在我們的高級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參加革命後才學文化的,他們不可不讀《三國志》和《呂蒙傳》。”羅瑞卿回京後,擠出時間熟讀了《呂蒙傳》,又讓人將它譯成白話文,印發給公安部門各級幹部學習。

對《紅樓夢》這樣一部古典文學作品。毛主席也讀了5遍以上。他說:“我開始當故事讀。後來當歷史讀”。1961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區第一書記會議上曾說:“紅樓夢寫的是很精細的社會歷史。”

毛主席把正史的史料嚴謹性與通俗小說的形象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在他的口頭談話和演講報告中給人以深刻印象。他講歷史常常是繪聲繪色、妙語連珠,而其中蘊含着極爲深刻的哲理。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另外一個叫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採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個知識分子叫酈食其,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孔夫子一派的。回答說,現在軍事打仗時期,不見儒生。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門房的人進去照樣報告了一遍。好,請。酈食其進去後,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爲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爲什麼輕視長者!劉邦一聽,趕忙向他道歉,並立即採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計謀。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爲‘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有些黨委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是有點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後是要垮臺的。不是有一齣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了。(笑聲)我爲什麼要講得這樣厲害呢?是想講得挖苦一點,對一些同志戳得痛一點,讓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兩天睡不着覺。他們如果睡得着覺,我就不高興,因爲他們沒有被戳痛。”

毛主席讀史留下的筆觸,是20世紀中國共產黨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可貴記錄,充分表達了當代革命政治領袖評點古人是非得失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毛主席在1964年春曾寫下《賀新郎·讀史》,這或許就是毛澤東讀史心境與人民史觀的最好寫照: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爲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