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生活的一百封情書NO.23

四月的第一天是在雷雨中度過的,這沒什麼特別的紀念價值,只是恰好想以它作爲這篇文章的開頭罷了。

與已往不同,從前的愚人節會有力氣去捉弄身邊的人,然後冠以“愚人節快樂”的名號,可以自然而然地逃掉許多的責備。記得初中的時候,我們的寢室在六樓,沒有電梯,以前還以“樓下有人在找她”的理由捉弄一個室友,讓她來來回回跑了兩趟。長大後,少了同學少年的羣居環境,連開這種玩笑的對象也少了許多,日子一下子就變得安靜了下來,安靜到可以忘記許多小時候唾手可得的快樂,然後卻又回過頭嗔怪長大後的生活,孤獨得像一段湮沒在黑暗裏的路,怎麼也走不到盡頭。

老實講,從過去的許多年到現在爲止,其實我都不覺得孤獨是一件十分難熬的事情,可能跟我小時候很早就一個人生活的經歷有關,也可能和後來漸漸明白,即使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美妙的關係,人依然擺脫不了那種源於生命底色中的孤獨有關。

有時候我都會想,長大後我們之所以渴望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到底是因爲真的喜歡自己選定的那個人呢?還是隻因爲處於一種害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心態,找一個對自己來說“不出挑、也不出錯”的人組成家庭。好像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種安全感,小時候渴望來自原生家庭的安全感,長大後渴望來自社交羣體的安全感。

不知道是否有人經歷過我那樣的尷尬,某天我一味結婚生子的朋友在朋友圈裏面發問,孩子每天下午三點到晚上的時候容易盜汗和輕微發燒是怎麼回事。出於對朋友小孩的關心,我提醒她應該帶着孩子去醫院做一個全面的營養檢查,因爲據我所知,小兒缺鈣或者肺部感染會引起盜汗或者輕微發燒。不出一會兒,朋友回覆了一句“和你們這些沒結婚的小朋友就是沒辦法交談……”,當時看到這句簡短的回覆時,的確有一種被冒犯的感覺,因爲的確是出於關心且絕對不是信口胡說,如此善意換來這樣一句話,當時的確有一些無言以對。過了一天左右,她在評論區裏面致言感謝,表示已經在另外一個朋友的提醒中知道,是小孩兒剛開始長牙會出現的常見問題,謝謝大家的關心。在替她開心小孩子沒什麼健康問題的同時,也暗自感慨,原來沒有同步的生活節奏,真的會讓原本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變得彼此交談的話題都會變少,認知也會出現極大的差距。

“合羣”——如果內心不夠強大,這個詞就成了我們後來人生中做很多選擇的源動力。男人三十歲之前得有車有房,女人趁年輕得趕緊嫁出去;好的工作就是得安穩且有保障,幸福的模板就應該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男人在家裏當全職先生就活該被瞧不起,女人爲了孩子就得放棄事業……當這些偏見變成一種大多數人的夾帶着惡意的共識,一個人的不同就成了原罪。而在不斷承受着這種原罪的人,一旦失去了自我對外界最基本的判定和界限,就會着急把自己變成與其他人一樣的生活狀態,以求得和朋友之間的談資或者父母鬆了一口氣的愉悅。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可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能力之時,力求一種羣體的歸屬感,可能是最快獲得安全感的方式之一吧!

我並沒有那種非要標榜自己有什麼不同的慾望,也並不覺得這世間所有看起來世俗的選擇就一定會有多低俗。任何我沒有選擇或者還沒來得及選擇的路,對我而言,它們都是嶄新的,我沒有批判它的權利,因爲我從未真的走進它們。

假如某一天,在這系列文章裏面,我寫出了許多類似於怎麼教育孩子、怎麼處理婆媳關係的話題,也不用覺得驚奇,因爲即便是那樣,也一定是我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謹慎選擇的生活。在我的心裏,不會因爲它雷同於大多數人的生活而顯得晦暗,也不會因爲這樣的選擇帶來了許多瑣碎的事情,就開始抱怨它讓我疲憊不堪。其實越到後面就越能夠明白,無論選擇了哪一條路,生命都可能沒有辦法圓滿,總會有很多渴望得到的東西,因爲自己的選擇與自己失之交臂,也會有許多想做卻永遠沒辦法去做的事情,在心裏留下永久的缺憾。重要的可能從來就不是我們最後到底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而是我們在面對這些道路的時候,會不會帶着一種篤定一直走下去,即使偶爾間的精疲力盡和聲嘶力竭,走過了也能風淡雲輕地說一句“沒關係,這就是我選擇的生活”。

年少的時候,總是會對生活抱以所有美好的幻想,覺得事業肯定得光鮮亮麗纔好,幸福一定充滿了粉紅色的泡泡,自己可以永遠像十幾歲的時候一樣精力充沛。但長大之後纔會發現,那些傾注在憧憬裏的美好畫面,其實都只是生活的某一些片段,只是那時候的我們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的高光時刻就是以許多晦暗和平淡爲基石構建的。

小時候有一個很非常浪漫的夢想——如果自己保持一種開心的狀態,就一定會發現幸福生活的真諦。長大之後才明白,開心與沮喪、平靜等一系列狀態一樣,都只是生命組成的一部分,它們中間,沒有哪一個更加高貴一些,也沒有哪一個天生就該被鄙夷。所以,與其非要執着着去追求快樂,幸福,還不如把自己養成一個照單全收的積極心態,不喜歡某個狀態,就去努力改變,讓它趕緊消散;喜歡某個狀態,就用力去爭取,讓它在自己的身邊多停駐一些時間。從前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了生活所有的本質之後,還能熱愛生活”,我倒不覺得這需要多少英雄主義,關於此,我倒是更願意把它劃分在一個粗暴的生活哲學中——“生活就那麼些事兒,按你想要的生活方式,選定它,幹就完了。”

如果說小時候捉弄室友是爲了開個玩笑,獲得彼此間短暫的快樂,那麼長大之後,適當地愚弄一下自己,就成了獲得平靜的一種手段。

近幾年來,我漸漸發現,自己愈發變得訥言,倒也不是喪失了表達的慾望,而是漸漸減少了那種什麼都要說出來的衝動。其實老早就知道了“語言的蒼白”這一事實,但是說到深有體會,卻是近幾年纔有的。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的經歷,看着自己心疼的人,在他一直走不出來的境遇裏面徘徊,即使你說了很多你理解的道理,也告訴了他一條還算不錯的路,但他就是會在他自己認爲對的環境裏,一直沉迷。你越說越不知道怎麼幫助他,漸漸地也開始懷疑自己理解的那些道理是不是真的有用,看過的那些書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這實在不是一種很愉快的體驗,因爲你以爲自己足夠強大,卻依舊守護不了自己愛的人。所以與其一直對着他輸出那些足夠洗腦的觀點,還不如就讓自己愚笨一點,給他所有沉湎其中的自由,任他瘋,任他鬧,等一切都結束了,替他收場就好了,大概這就是所謂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吧!

其實長大後會有好多欲言又止的時候,也有好多坐下來,看着手裏的酒杯,不知道該先喝下酒還是該先止住淚的時刻。我記得很有一段很漫長的時間裏,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覺得心口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頭,覺得自己堵得慌,望望周遭的空間,覺得空氣裏面都包含着凝重的味道,好像只要吸一口就會喘不過氣來。那時候感受最多的就是茫然,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

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其實不管我對我所做的事情,傾注多少熱情和努力,都會遇到讓我難以招架的時刻,而大多數我做過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究其根本都沒什麼意義。但是生命的可愛就在於,即使沒有意義,你也可以選擇去做,並且在你認爲可以達到的範圍內做到最好。

以前覺得努力了就會有成功,付出了就會得到同樣的珍視,跨越了千山萬水就會變得成熟冷靜。後來才發現,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在努力過程中付出的汗水就是沉沒成本,永遠沒辦法收回;付出了也不一定會得到同樣的珍視,因爲所有的關係裏面,無論是親情、友情,亦或者愛情,能夠做的永遠都只是保持自己的初心,不愧對自己對某一段關係的尊重,但這並不能左右另外一個人的選擇,因爲他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而至於走過千山萬水,頂多能夠證明自己多吃了許多頓飯,嗯……至多證明自己吃了許多不同口味的飯,也不能證明自己成熟了許多。

所以這世界沒有包你成功的故事,也沒有絕對平等的關係,更不存在只要走過、看過就一定會收穫的成熟,有些彎路就是得一步一步走過,那些浪費掉的時間和精力,只能帶着愚人般的平和,才能在一次次跌倒的時候,帶着與前一次同樣的熱情,勇敢地擁抱未知的生活。

許多年前,我在寫日記的時候說,“喜歡一個人,除了得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智慧,還得有堂吉訶德式的一腔孤勇”,現在回頭看看,喜歡生活的本身亦是如此,願多年後即使白髮蒼蒼,依舊能對着平淡生活喊出那句“我親愛的杜爾西內婭,你是我的女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