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車禍身亡,留下姐弟倆和一套房!姐姐拒做“扶弟魔”,後來呢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近些年,“扶弟魔”成了網紅詞。

它是指,受家庭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年長的姐姐對自己弟弟長年無底線付出的現象。網友把這種姐姐,戲稱爲“扶弟魔”。

最近的熱映大片《我的姐姐》,就是一部探討姐姐要不要做“扶弟魔”的電影。該片由殷若昕執導,張子楓、金遙源、肖央、朱媛媛等主演。



故事發生在四川。女孩安然從小和父母關係疏離,長大後,她成爲一名護士。一天,父母出車禍雙雙身亡,親戚把她素未謀面的親弟弟帶到她面前,讓她撫養。弟弟的到來,徹底打亂了安然平靜的生活,也讓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原生家庭的諸多問題。

該片於4月2日正式上映,截止4月6日,它在豆瓣評分7.2,引發了觀衆的強烈共鳴。一位網友評論說:“在最真實的中國式語境裏,影片並沒有撕心裂肺地吼出女性的痛苦和不易,只是冷靜又剋制地剖開那些血淋淋的現實給人看。”



一、父母重男輕女,在中國家庭的毒瘤

安然出生在四川一個普通家庭,她的父母非常重男輕女。

安然本是獨生女。上小學時,父母突然決定,要再生一個孩子。他們希望下一胎是男孩,能延續家族香火。爲此,他們不惜讓安然假扮殘疾人,以獲得生二胎的資格。

然而,倔強的安然並沒有聽從父母的安排。當工作人員來她家實地調查情況時,她不僅沒有裝殘疾,反而穿上了花裙子,當衆戳穿了父母的謊言。結果可想而知,她換來父親的一頓毒打。

或許,從那時起,她就對這個還未出世的弟弟滿懷怨氣了。

由於和父母關係冷淡,安然從小就很獨立。高考時,她報考了北京一所醫學院。但父母揹着她,偷改了志願,目的就是想把她留在身邊。最終,安然被省內一所普通醫學院錄取。在校期間,她靠打工攢夠了學費。畢業後,她成了一名護士,還交了男朋友,生活逐步進入正軌。

然而,就是在這時,卻傳來父母雙雙殞命的噩耗。緊接着,親戚們把她素未謀面的弟弟安子恆帶到了她面前,要求她無條件地撫養弟弟。



一開始,安然非常抗拒。她只是個小護士,收入微薄,自己都朝不保夕,又怎麼可能去照顧和自己並不熟的弟弟呢。

但是,姑媽、舅舅輪番上陣,硬生生靠輿論壓力,讓安然乖乖接管了弟弟。最初,姐弟關係劍拔弩張。弟弟原本是父母的心頭肉,他性格驕縱。而現在,沒了父母的庇護,他不得不漸漸認清形勢:這個世界上,他唯一的親人就是姐姐。

隨後的日子裏,姐弟之間發生了許多微小而溫暖的故事,兩人漸漸走進對方的內心,姐弟關係日趨和諧。最後,安然在送養與不送養之間徘徊,弟弟看出了她的糾結,竟主動打電話給領養人,希望對方可以領養自己。

影片結尾,簽署送養協議時,安然猶豫再三,卻放下了筆,沒有簽字。她帶走了弟弟。

未來,安然和弟弟何去何從,電影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從安然和弟弟的笑臉上,我們似乎又能找到答案。

安然和弟弟關係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父母重男輕女,沒有一碗水端平。當父母去世後,安然和弟弟成了相依爲命的親人時,血濃於水的親情,最終會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



二、親情無價,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影片中,姑媽一直苦口婆心地勸安然接管弟弟,理由是“長姐如母”。

姑媽爲什麼會這麼想?這源於姑媽自己的人生經歷。

過去,中國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前,每個家庭裏,都有好幾個孩子。父母要同時照顧幾個孩子,很辛苦。這時,家中老大往往會主動爲父母分憂,幫父母照顧弟妹。然而,多數父母都偏愛家中的小兒子,於是,年長的姐姐就成了家中的隱形人,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關愛。



很不幸,姑媽就是這樣的人。電影裏,她告訴安然,她年輕時,也曾懷揣夢想。當時家裏窮,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大學。爲了讓弟弟上大學,她主動放棄了高考。後來,她和朋友去俄羅斯做生意,卻因爲弟弟家生孩子,被母親叫回家,幫弟弟照顧孩子。

當時,姑媽心中有一百個不願意,但還是遵從了父母的意願,選擇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弟弟生前,她無怨無悔的付出,弟弟死後,她親自操辦喪事。以至於,連她女兒都受不了她,說她是個爛好人,沒救了。

對此,姑媽的迴應說:“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姑媽想讓安然像自己一樣,無私的照顧弟弟。然而,安然有自己的理想,她拼命複習考研,就是爲了能離開家鄉,去北京發展。安然與命運的抗爭,最終,讓姑媽漸漸清醒過來。

姑媽是中國傳統家庭裏“姐姐”的真實寫照。在她身上,重男輕女的思想尤爲嚴重。她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很不理解安然要把弟弟送人的想法,在她看來,姐姐就應該去爲弟弟付出,這是天經地義的。她一直勸安然要認命,她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姑媽的存在,代表了老輩人傳統的家庭觀念。

最後,在安然的反抗下,姑媽終於明白了:原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每一個姐姐,都要像自己一樣,心甘情願地爲弟弟付出所有。所以,她才說:“套娃也不一定要在一個套子裏”。



三、重男輕女思想,壓迫的不僅是女性,也有男性

影片中,還有個人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安然的舅舅。

舅舅好逸惡勞。年輕時,他闖蕩北京,做過羣衆演員(吹噓王寶強是他的哥們),後來回到家鄉,閃婚閃離,年紀一大把了,卻一事無成,整天泡在麻將館,過得渾渾噩噩。

舅舅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固定收入。安然的父母去世後,他一直惦記着安然的那套房子,還企圖通過撫養安然的弟弟來和安然瓜分家產。

飯桌上,舅舅自嘲地說,父母養他這個兒子,算是白養了,因爲自己一事無成。從這句話裏聽得出,父母曾對他寄予過厚望。片中,沒有明說舅舅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但從舅舅的言行來看,他的原生家庭比安然爸爸的原生家庭好不到那去。說白了,舅舅也是自己原生家庭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



離婚後,舅舅很渴望親情。一次,他偷偷混進女兒的舞蹈班,只是爲看一眼女兒。但因爲打電話聲音太大,最後他被女兒趕了出去。舅舅對女兒滿懷愧疚,女兒結婚前一晚,他通宵打麻將,把贏來的錢全給安然,讓她轉交給自己的女兒。他沒臉參加女兒的婚禮,只能讓安然幫忙拍一張自己女兒穿婚紗的照片。

當然,舅舅並非一無是處。當安然大伯差點要動手打安然時,舅舅立馬挺身而出,爲安然撐腰。其實,舅舅雖然不靠譜,卻是最支持安然的人。所以,安然纔會說:有時候覺得,舅舅更像是自己的爸爸。

我猜想,舅舅年輕時去北京闖蕩,也是想像安然一樣,掙脫家庭的束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雖然他最終回到了故鄉,但至少,他曾經努力奮鬥過。僅這一點,就已經比許多待在家鄉不敢出去闖蕩的人,強多了。他深深懂得安然想離開故鄉的想法,每到關鍵時刻,他也會站在安然這邊支持她。

或許在他看來,支持安然,就等於支持自己未圓的夢。

四、一部《我的的姐姐》,映射出中國家庭的衆生相

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人都覺得:長兄如父,長姐如母。

多子女的家庭裏,多數父母更偏愛兒子,年長的姐姐不得不早早學會獨立,還要學會做飯,料理家務,照顧弟妹。

姑媽,就是傳統家庭裏的“姐姐”樣本。然而,安然是新一代獨立女性的代表。當弟弟對她說:“你等等我不行嗎?”她回覆道:“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啊!”

安然的話,點出了家庭關係裏的邊界感。

心理學者武志紅指出,中國家庭裏,成員普遍缺乏界限意識。沒有界限感的人,一舉一動都在向別人說:“我沒有界限,你怎麼對我都可以。”這樣做,必然會導致他人不斷侵犯你的利益。

電影裏的姑媽,被重男輕女的思想洗腦,活得完全失去了自我,最後,連她的家人都瞧不起她。姑媽的這種心態,屬於全能自戀。心理學認爲,只有嬰兒處於全能自戀狀態,嬰兒認爲,自己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因此,嬰兒沒有邊界感。隨着年齡的增長,人會意識到:自己和世界不是一回事。人的自我意識越強,界限感就越清晰。界限感能保護自己,讓他人不得不尊重自己。

心理健康的成年人相處時,彼此都很清楚:我是我,你是你,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只有全能自戀的人才會認爲,僅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一切。電影中,姑媽一直在勸安然撫養孩子。這種勸說,是要摧毀安然的邊界意識。可以想象,如果安然答應了,那她將複製姑媽的人生經歷。


那麼,面對至親的情感綁架,我們應該怎麼辦?心理學研究者李雪的做法,很值得借鑑。

一次訪談中,李雪分享過一件事。她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離婚了。後來,她爸爸組建了新家庭,還生了個女孩。爸爸上年紀後,總打電話向李雪抱怨說,自己身體有多差,過得有多慘,小女兒有多不聽話云云。

每次聽到這樣的抱怨時,李雪知道,爸爸的潛臺詞是:我管不了你妹妹,你來幫我管她吧。於是,李雪每次都會鄭重告訴他:“你身體不好,我上次給你寄了藥,如果喫完了,我會再給你寄。至於妹妹,那是你自己的孩子,你選擇生下她,就要對她負責。我是你女兒,沒有義務撫養和教育妹妹。”

聽李雪這樣說,爸爸立刻泄氣了。此後,他給李雪打電話時都特別客氣,再也不提妹妹的事了。心理學家科胡特說,對於我們不想要的事物,要“不含敵意的堅決” 拒絕。李雪對爸爸的態度,正是“不含敵意的堅決”。

中國家庭重視親情,卻忽視心理邊界。很多人都認爲,女人就應該爲家庭多付出。有這種思想的人,可能忘了:女人,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其次纔是女兒、姐姐、妻子、母親。一個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忠於自我。

《我的姐姐》,是現代女性和傳統女性的一場情感拉鋸戰。影片主題抨擊了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引發了觀衆的強烈共鳴。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哪一條法律規定,女性要爲家庭犧牲自我。正如安然對姑媽說的,“無私奉獻是需要天賦的,我沒有這種天賦。”

電影結尾,採用開放式結局。安然到底要撫養弟弟,還是要追求夢想,答案就在每一位觀衆心中。無論安然做出何種選擇,我們都會衷心地祝福她一生幸福!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本文爲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