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用趙括贏面更大!!!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68718144/answer/975135937


老王:本文討論唯物主義歷史觀?

僅供參考,觀點僅代表原作者



01


長平之戰中,爲什麼趙王堅持要軍隊出戰,以至於把廉頗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

傳統的儒家把眼光放在了趙括紙上談兵上,放在趙王不知人善任上。固然趙括和趙孝成王能力都有問題。

這並不是根本問題。

唯物史觀首先從經濟基礎角度出發,趙軍的糧草不濟纔是根源。

按照廉頗堅守不出的打法,經濟實力更弱的趙國會在一戰未打的情況下因爲斷糧崩潰。

就像兩個太極高手比拼內力,雖然沒有發招,但內力弱的一方被活活熬死。

在這種情況下廉頗是必敗的,倒不如找一個勇於出戰的將領博一把,趙括就承接了這個倒黴的任務。



上黨位置


02


我們接着把長平之戰往回拉。

導致這場戰爭的間接原因是——秦國制定的殲滅韓國的戰略(注意 不是趙國)。

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的把韓國理解爲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細長條,秦國的戰略是把它從中間切成三段,上黨郡就是最上面那一截兒。


未被切斷的韓國


公元前262年,武安君白起攻克野王,斷絕了上黨郡十七城與韓國的聯繫。韓國請求投降並將自己無法控制的上黨郡獻給秦國,但上黨郡守馮亭爲了國家考慮,拒絕了韓桓惠王的命令,與上黨的軍民一起將上黨郡獻給趙國。

面對天上掉的餡兒餅,趙孝成王顯然是心動了,他去找叔叔平陽君趙豹商議。

在這裏我們再看一下傳統儒家的觀點與唯物史觀的差異。

《資治通鑑》在轉述這段對話時,省去了《史記 趙世家》中記載的趙豹關鍵一句話:

“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上乘倍戰者,裂上國之地”

趙豹說秦國用牛耕田,用水運糧食。

打仗勇敢的人分得最好的田地。



03


歷史唯物主義認爲,牛耕和鐵器改變了生產力的水平,而生產力又改變了相應的生產關係。

比如秦軍的改革,讓勇者分得最好的土地。

生產關係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使秦國在軍力上佔優。

秦軍後勤用水運,也可以看作技術改變生產力的例證。

因爲古代陸地運輸糧食的成本極高,包括運糧民夫和牲畜的口糧,車輛的成本和損耗。

但是修建了運河連通河道後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秦軍之所以挖運河,除了地利因素,制度因素外,還跟鐵器的普及大有關係。

否則讓一羣老百姓拿着青銅的鏟子幹活,就跟今人拿諾基亞當錘子一樣——用是能用,但是用不起。

秦軍能挖運河,還因爲他們的生產關係更高效。

在這裏就不一一展開論述了。

這些關鍵的證據直指後來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的根本劣勢,可《資治通鑑》這種偉大的史書也難免忽視,而歷史唯物主義則直指要害,視其爲趙國失敗的根源。

最終趙王拒絕了趙豹的勸說,接受了上黨的地盤。

煮熟鴨子飛了秦王暴怒,原本滅韓的戰略變成了攻趙,韓國因此得以多苟延殘喘三十年。

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水運糧的優勢,再多解釋幾句。

如果一個人背50斤米,送到500裏之外的前線,假如他每天消耗兩斤米,單程需要10天,那麼他往返一共需要消耗40斤米,只有十斤米被送到了前線。

但如果10個縴夫拉船走,可以送好幾噸米,有效的運輸大大增加了。

當年明月在解釋朱棣遷都前要修大運河時說:運糧的人在喫光自己運輸的糧食之前是絕對不會餓死的。



04


接下來我會把它作爲一個案例,在金權、神權、王權的大三權關係中詳細分析。

再舉一個例子,曾國藩。

後人對曾國藩的評價很高,“結硬寨,打呆仗”,攻滅了太平天國。

可如果問一句,爲什麼太平天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對付曾國藩的湘軍呢?

你看,還得運用唯物史觀看問題。

曾國藩打仗的核心其實是一個錢字。

曾國藩的軍隊是一支高薪的地主武裝,一名普通士兵的月薪是6兩銀子,而當時綠營士兵月薪才2兩。

湘軍士兵待遇是公務員的三倍。

軍官的年薪甚至達到數千兩,超過朝廷高官的俸祿。

有記載,曾國荃寫信求助說軍營已經喝了好幾天粥,再不提供軍餉軍營就會譁變。

還好後來軍餉撥到,湘軍才轉危爲安。

看了沒,喝粥都不樂意,高薪的部隊呀!

後來蔣介石的軍隊也想學這一套,但經濟基礎不允許他把軍餉供得這麼足,導致了捉兵、買兵現象的出現。

與之相對應,太平天國則是一支革命性質的軍隊,拜上帝教的狂熱信仰和窮人翻身做主人的激勵驅使軍隊屢屢在飢餓窮困時依舊保持高昂的戰鬥力。



05


爲什麼湘軍有錢太平軍卻窮困呢?

哎,如果有了這個疑問,說明就摸到了唯物史觀的邊了。

網上資料有的是,我沒仔細查,怕亂說被噴,大家自己去查吧。

還有,湘軍其實擁有很多現代化武器,大部分都是從外國人那兒買的。

曾國藩有了錢,就可以穩紮穩打的推進。

可以花大價錢在敵人城市外圍挖溝建堡壘,裏三層外三層圍個水泄不通,然後靜靜等待敵人的崩潰。

這就是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

多嘴一句,凱申公的第五次“圍剿”其實也是“結硬寨,打呆仗”,憑藉着絕對的經濟優勢步步爲營蠶食根據地,最終迫使紅軍長征。

偉人的應對策略是,打到外面去,打到敵人後方去,可惜他早前說了不算。

再一個例子就是明朝末年孫承宗(袁崇煥的領導)經營遼東,也是步步爲營,用堡壘把地盤兒連起來。

魏忠賢之所以撤掉孫承宗,不能僅僅從政治鬥爭角度衡量,還要考慮孫承宗的戰略太花錢。



06


扯太遠了,還是說曾國藩的湘軍。

我理解的湘軍是一支準現代化軍隊,有點像今天沙特的軍隊,當然湘軍比沙特強太多了。

之所以這麼說因爲一方面湘軍買了很多先進的西方武器,另一方面湘軍士兵不具備操作現代化武器的知識和技能,不具備現代化的組織形式。

因爲湘軍的士兵沒有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湘軍的官僚也不熟悉西方軍隊的組織體系。

此處省略1萬字,大家自己查資料。

所以湘軍的本質,用偉人的話說叫“封建僱傭軍隊”,是建立在封建社會生產力基礎上,脫胎於封建式生產關係的軍隊,其本質仍舊是落後的。

用來鎮壓國內起義尚可湊合,拉出去跟洋人打仗邊也夠不着。

他的對手太平天國,也是建立在封建社會生產力基礎上的,但它是一隻革命軍隊。



07


網上對太平天國有很多負面評價,這都是事實。

但不能掩蓋太平天國的一個優點——它是改造落後封建制度的一次嘗試,雖然是不成功的嘗試。

因爲它嘗試了,所以它是革命的;

因爲嘗試失敗了,所以表現出了種種荒唐的亂象。

爲啥失敗?

因爲太平天國的經濟基礎還是封建的,生產關係還是封建的。

我高中畢業已經20年了,讀過的書也遠遠超出了高中時代的知識儲備,但我依然保留着高考的歷史參考書。

因爲高中歷史是以唯物史觀爲指導的,爲我打下了分析問題的基礎。即使我的見聞更加廣博,回看這些基礎時仍舊能感到課本的紮實和深刻。

大家不要小看高中歷史,那其實很有難度和深度。

現在給我一張高考試卷,讓我查史料但不能看答案,我也沒有信心考到140分以(150滿分的話)上。

哦對了,現在大家可能跟我們當年不一樣了,是考文科綜合捲了,對嗎?



08


我覺得還需要再解釋幾句,看經濟基礎不是說簡單的衡量雙方的經濟實力。

比如抗戰時日本國力遠勝中國。但日本自己的情報機構滿鐵研究發現,中國的經濟基礎分散於廣袤的農村,攻克中國的大城市根本不能使中國屈服——這其實從敵人角度印證了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正確。

滿鐵的觀點取得了包括岡村寧次在內的駐華日軍高官的認可,但是軍部的榆木腦袋根本聽不進去。

滿鐵做報告時軍部無法反駁,愣了半天軍部一個年輕軍官站出來說,那麼請您指示轟炸位置。

滿鐵的人面面相覷,回頭嘀咕日本算是完了。

順便說一下,這幫滿鐵的人很多是日本共產黨,所以他們的觀點高屋建瓴,一針見血,比昭和精英們不知強出多少倍。


也許大家會問諸如抗美援朝、中日戰爭等,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將來我會開帖子一一分析的。

歷史唯物主義真正的價值在於預測未來,偉人研究運用這套知識體系對抗戰和解放戰爭進行了精準的預測,貼一例。


(一一四)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衆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我們方面,軍隊須有源源不絕的補充,現在下面胡乾的“捉兵法”、“買兵法”(42),亟須禁止,改爲廣泛的熱烈的政治動員,這樣,要幾百萬人當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財源十分困難,動員了民衆,則財政也不成問題,豈有如此廣土衆民的國家而患財窮之理?軍隊須和民衆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衆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

——《論持久戰》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架構真經(gentoo666)。
如有侵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