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親情,我能理解

最近去看了《我的姐姐》,這部網上蠻熱的電影。故事很簡單,就是女主安然重男輕女的父母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生了一個弟弟,但卻意外車禍身亡,已經工作的女主面臨的選擇的故事。

女主面前的選項也很簡單,就是“承擔扶養的義務”或者直接“放棄不管”兩個選擇。這可以看做一個天平,兩邊還可以放一些砝碼。但是具體到這個天平兩邊的可以加的“砝碼”上,卻有很多可以考究之處。

按照一般人的三觀來說,如果父母對女兒很好,弟弟很是懂事,同已經工作的姐姐很是依戀。而女主在外生活並不順利,反而多有坎坷。那麼這樣的親情羈絆下,安然選擇扶養弟弟基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甚至也不會成爲一個故事。它太平淡。

於是劇中偏偏沒有這樣表現,不光安然的父母對她並不好,爲了能生一個兒子,甚至讓她小時候假扮殘疾人來獲取二胎資格。甚至弟弟也是頑劣不懂事的小孩。和姐姐關係更像是陌生人。而且她還有個家庭條件很好,和她感情也很好的男朋友。也就是說開局就把”不管“這邊加足了砝碼。這樣的背景之下,很顯然如果安排一個姐弟情深的結果不但不會讓人感覺到幸福,反而會讓人反胃。所以我能理解結尾一個模糊化的所謂”開放性“結尾。

看完劇我雖然依然不能認同但、卻又能理解了這樣的選擇。因爲劇中給了太多額外的東西,算是重新起了一個稱量標準。

首先安然的”放棄不管“的一邊並沒有那麼值得期待。她的男朋友和她的感情是真的,男朋友家境優越也是真的。但這些並不意味着和男朋友會有一個幸福的預期。因爲安然那個對家長的言聽是從的男朋友,很顯然是個沒主見的人。這種情況下優越的家境的中的家長和剛強自立性格的安然組成新的家庭,帶來的在的生活可能不是幸福美滿,而是發生數不勝數的矛盾和衝突。而工作安然在工作中直面硬剛的性格也註定在職場上未必順利。至於她計劃中的考研之後去北京闖蕩,實現過程也困難重重。雖然我不是醫學專業,但是我知道考研是個多麼辛苦的事情,我也能想象得到醫學生考研更是不易中的不易。

當然以上種種更可能發生的不利一面還並不能決定天平的傾向,只是讓這邊的砝碼看起來不那麼重。而真正決定天平傾斜到另一邊的是她的弟弟,是她自己的思想改變,是一種可能對安然本身來說更重要的東西。

隨着劇情的推進很多看起來讓人氣憤的情節也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例如弟弟對姐姐吐口水,弟弟把姐姐做的麪包糟蹋了,吵着要喫肉包子。而這些安然自己也有,她和男朋友爭執的時候也會朝他吐口水,她自己也很喜歡喫肉包子。這些細節應該是導演想通過表現姐弟倆的相似之處表達一種所謂”血緣關係“的特殊之處。至於還有的弟弟走不動要姐姐揹着,說姐姐身上有媽媽的味道等等,簡直是在明示。後面不斷出現的安然的回憶,例如他給弟弟洗頭的時候回憶起的媽媽給自己的洗頭,凡此種種在表現安然的內心衝突的同時,也是在表現她對親情的渴望。對一個溫情家庭的渴望。這樣爲數不多的溫情,在安然對小時候的家庭暴力的回憶的對比之中,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也可能正是因爲如此,反而更讓她記憶深刻。

從利益角度看,很顯然,領養弟弟是極大的損害了安然的利益的,無論在前面已經鋪墊了那麼多的基礎上,後面導演無論怎麼圓也不可能在這方面給安然選擇扶養弟弟的一邊加足砝碼了。但是安然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嗎?如果是自己的利益,那她劇中和男朋友分手,工作中和有背景的同事起衝突等等的選擇很顯然都並不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她後面坐在父母墓前說的一番催人淚下的自白,表明了她真正渴望的其實還是父母的認可,她渴望父母的愛,她想要一份親情。

當弟弟在和姐姐生活的一段時間中變得懂事乖巧,甚至爲了成全姐姐讀研去北京的願望的時候(雖然這裏劇中弟弟的轉變有些突兀,可能是電影時長有限,不能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細緻轉變過程)。這一份親情可能不夠完美,但對安然來說已經足夠說服自己。

至於很多人說的開放式結尾,在我看來其實並沒有達到效果,畢竟更多的人認爲姐姐最後就是扶養了弟弟。所以我默認就是這樣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我能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