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生命的最高境界》

每當夜闌人靜之時,仰首星空,面對着繁星細數。每一顆星都發射出閃閃光華,從而感覺到宇宙造化是很奇妙的!似乎宇宙中的每一顆星都向人類衆生呼喚着,發出這些星星所要表達的訊息,甚而每一顆星星可能是代表世間芸芸衆生的每一人。

有時自己總會捫心自問:人生存於世,究竟是爲了什麼?由於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就形成了古往今來對人生千差萬別的看法。千百年來,東西方的哲人智者,各抒己見,來探討這個“生而爲人”的大問題。

由於對人生意義及價值有不同看法,就形成了種種認爲適合每個人自己的生活模式。除了一類不事生產的人之外,其它的人都是追隨着一個規律:向前走息、工作、再工作。不同的生活模式,只是在休息工作之前或後,穿插了其它一些小調子。

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生命”是不是隻等如“生活”這樣簡單?是不是隻等如“結婚、生子、養子、求學、名位、利祿”這些東西?或者就是簡單的三字:“性、食、睡”?

人類之所以能超越其它的動物,在於人有較高等的智慧和理想;人,想征服宇宙;人,想駕馭自然,在東西方漫長的思想史中都能找到昭然若揭之證據。

在這個廣闊無垠的宇宙,生命是何其卑小!每個生命在宇宙中所出現的週期,週而復始,循環不息,但其在空間上的佔有性卻是狹隘的,在時間上的存在又都是非常短暫。每個生命在宇宙廣闊的劇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安其位又各盡其份,這樣便構成了千姿百態的人生大舞臺。

我很喜愛王國維先生的一闕《浣溪沙》詞: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盤定行雲。試上高峯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我嘗試登上高峯,去窺探天上的月;偶然打開天眼,注視那塵囂的塵世,在這時才發覺,可憐的自己竟然也屬於那芸芸衆生中的一分子。

當一個人在最真的時候,偶然反省看清了自己的真面目,可能是個既空虛又失落的故事。人貴能自知,每當夜已深,我都會屢屢在思索,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雖然是芸芸衆生中的一分子,但是自己的生存空間和價值,只是如螻蟻之小,如鴻毛之輕?或是有如泰山之大,如金石之重呢?

杜甫先生說:“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但是若功名富貴能由勤苦地鑽研學問得來,那麼很多飽學之士就不會把往日的“琴棋書畫酒詩花”,被迫變成了束縛今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了。人生的際遇千差萬別,複雜的前因後果,構成了變幻無常的命運。但是倘若“富貴”兩字是心中富有的話,那樣男兒又何須只讀五車書呢?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刻苦鑽研經籍、歷史和兵法,而得到一個重要的啓示:在人生的大舞臺中,人如果要反面地保存自己的方法,不外是“淫、殺、盜、妄”四個字;人如果要正面地保存自己的方法,不外是“禮、仁、義、信”四個字。

其實在我自己來說,我不想庸庸碌碌地虛度一生,此身的髮膚受之於父母,我希望能利用此有漏之身,盡我所有的力量,去幫助更多需要之人;一則藉以報答父母劬勞於萬一,二者更無負我恩師釋迦牟尼佛陀的心願。

人生在世,最要緊是一個“孝”字。王祥先生臥冰求鯉,在今日來說可能被視作愚昧,但是老萊先生綵衣娛親,黃庭堅先生爲母親清洗馬桶並親嘗湯藥。這些孝行的表現,是不容被否定的。文天祥先生在就義之後,在他的腰帶內發現一封遺書,他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以後,庶幾無愧。”讀聖賢之書,究竟學到了什麼呢?除了儒家所說的仁義之外,我所學到的是“至孝”之道。

在我的宗教體驗來說,至誠的大孝精神,能夠感動天地人三界。在天界當中,玉皇天尊最尊重和欣賞人界的大孝之人;而在下界的冥府閻君,也同樣讚歎和禮待人世間的孝子;在人界更不用多說了。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紮根着孝道的思想種子,只是要看這顆種子發芽、發揮到哪種程度,以及表達出來的形式而已。

今日在宗教的領域裏面,我自己有自己的一片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讚賞和認同,我實在默默不敢承受這些榮譽。但是每當在一次次的掌聲背後,我都想起佛陀開示的詩句:“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父母長養之恩,猶如天覆地載,天可荒,地可老,父母的恩情是永遠報答不盡的。曾參先生曾經說過:“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我縱然不能學人中的曾參,亦希望能夠效精衛鳥去填滄海,一點一滴,來報答我生生世世父母的大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滿池塘春草綠,階前桐葉已秋聲。”我時常不斷提醒自己,人生如白駒過隙,千萬不要放逸,將時間耗費在無益的事物之上。世上有些事情總要在年輕的時間去做,以免日後引來白髮蕭蕭的追悔。

很多年前,在讀童蒙書的時候,曾經看到一首五言詩,使我在心靈上產生了很大的震撼:“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早晨還在田舍裏耕作的孩子,在黃昏已經登上了天子的殿堂;自古的將相公侯是沒有天生的,一個人應當要發憤而自強不息。我不希望像石崇先生的豪富,亦不希望如甘羅先生的運早,也不盼望像彭祖的高壽,只願在變幻無常的人生當中,做一切事情,皆可盡如衆生之意,亦但求無愧於天地之心。

“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自言住處離三界,別是花藏第一峯。”——常觀世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