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潛,積聚,成長

                      ——賽課之後碎碎念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所以,還是梳理一下自己課後的一些想法吧。

賽課結束,收穫頗多。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萬事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一理念。要明確這節課的主要目的,以及達到目的所用的主要工具。只有這樣在講課的過程裏纔不會節外生枝,從而模糊了主要的目的。當然做好了充分準備才能夠在課堂上駕馭自己沒有預設到的問題。

課堂流程反思:在做題的過程中體會主體段裏分析句作用【爲了讓論點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能讓論據更好的論證觀點能夠體現出來作者的思維邏輯,以及思想的深度。】要寫好分析句,自然方法是很多的,不能面面俱到,一節課擇其一點訓練。要能夠在分析句中運用關鍵詞的方式去論述,在句式表達上可以運用因果邏輯和假設邏輯。

當學生知道了分析句的好處,並且知道了如何去分析,雖然說當時並不能讓他們的思想變得更加深刻,但至少可以讓他們已有的思想在表述的過程中能夠變得更有條理性,更有邏輯性。按照這種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時間久了,隨着知識的加增,閱歷的豐富,運用知識能力的提升,再論述問題就會更有層次性,有邏輯性,思想也會更深刻。

最後對素材練筆並做針對性修改。

課堂小插曲:

其中有一組素材。說的是一個小孩不忍蛹在化蝶的時候的痛苦,所以幫助褪去了皮,結果蝴蝶死了。從“不忍”兩個字,很多學生歸結爲:愛有時候是一種傷害。其實,學生抓的關鍵詞也是對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來分析的話,這個論點也沒有什麼大的毛病。但是如果仔細去想的話就會發現問題,這個孩子愛這隻蝴蝶所以纔去幫它。表面上看是因爲愛,所以害。其實害它的並不是愛,而是這個孩子的認知。試想,如果這個孩子知道蛹的化蝶的原理,他還會去幫嗎?很顯然他是不會的,因爲他愛這蝴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並不是愛是一種傷害,而是認知不到位卻又去做了這件事情纔是一種傷害。比如說魯侯養鳥,他是以己養鳥,而不是以鳥養鳥,結果鳥死了。《郭橐駝傳》裏有些人種樹“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樹最後果然被他又搖又摳又抓的給弄死了。究其原因並非是他們愛鳥和樹,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愛。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應該說是屬於認知的盲點導致了他們的愛變成了一種傷害。所以,我們應該提升自己的素養,讓善良不再是一種傷害,讓好心不再辦壞事。如果僅僅是歸結到有時候愛是一種傷害就稍微淺了點。

在討論如何去修改自己練筆時本來設定的時間是5分鐘,沒想到到時間停止的時候,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再延長几分鐘時間。其實我知道如果延長了的話,接下來的環節很有可能進行不完,但是我覺得不管是觀摩課、賽課,還是正常的上課,都要以學生爲本,既然大家都要求延長時間,那就說明他們已經投入到整個修改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是他們運用工具進行提升自己能力的過程,如果可以給他們時間,爲什麼不呢?於是,延長了3分鐘時間。

開始展示成果的時候,據下課時間還有6分鐘,如果每個組都展示的話,時間肯定是不足夠的,所以當時我就換成了選擇不同話題,只展示一個。本來是想讓學生到前臺來和大家分享自己修改的過程,但是後來呢,只是呈現了一下他們的修改的成果,並沒有進行解說。如果能夠讓他們自己陳述修改的過程(其實也是他們的思維過程),如果能夠把整個思維的過程轉化成顯性的語言,那麼他們的思維就變得更加有條理性,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衆,印象都會更加深刻。

這確實是一點遺憾。

遺憾的課堂纔是真實的課堂,真實的課堂纔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有生命力的課堂纔是我們需要的課堂,不是嗎?

課後自己更清晰了一類課堂應該有的一種思維的方式:需要學生有大量的閱讀,然後從中總結出來——自己看到了的規律性的東西(如果看不出來,需要及時的去引導)從而提煉出來可以操作性的方法——接下來用這種方法進行實踐,放在具體的環境裏。

每一次付出都會留有遺憾,同樣,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