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是一種新的讀書方式

偶然間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讀書愛好者讀一本書時居然寫了50多篇筆記,可不是幾百字那種筆記,各個都是深思的文章。這讓我一下子驚住了,怎麼能寫出這麼多的感悟?

一本書需要寫這麼多嗎?怎麼做到的?

我是十分喜歡讀書的,但一般一本書也就寫一篇筆記,談談對整本書的感受,還帶些書評推薦,也就幾千字左右。

寫的時間也不短了,始終認爲自己認爲寫的還不夠深,有些文章還顯得浮躁。我自己也在思考,哪裏是不是錯了,特別是方向,所以“一本書50+筆記”着實震撼到我了。

爲了實踐“拆書”的價值,看《超越原生家庭》的嘗試了一下,連續寫了5篇筆記,一舉突破了原來一本書一篇筆記的習慣。

這樣的突破,這樣的改變,特別好!

第一次拆,也不知道對不對,就跟着感覺走了。主要是把看到的比較核心的內容點,或者自己比例感興趣的內容,逼着自己思考它們。

頭幾篇寫的不算太難,剛開始讀素材多靈感也多,字數很容易就上去了。中間幾篇最難寫,這個時候就是毅力和靈感的集合了,必須堅持下去才能突破,而到後期就會容易多了。

這次有個很好的突破感,就是對內容的理解除了深入外,記憶也牢固了,不容易忘。

讀過的書,時間一長就忘是我最大的痛點,有時候都不好解釋。說自己讀過吧,可啥也記不起來,曾經還發生過讀者讀着發現讀過了,讀了大半才覺察出來。

因爲容易忘,我嘗試寫讀後感用公衆號發表出來,即使記錄也是收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