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止拼媽,還拼奶奶和姥姥

現行教育“軍備競賽”,首要項目是拼媽,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觀點了——父母是孩子的起點,父母的素質奠定了孩子能到達的遠度、深度和高度的基礎。

但爲啥我們不怎麼說“拼爹”了呢?

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因爲當爹的首要成功就是爲孩子找個優秀的媽,功力深厚的媽,好妻至少影響三代人。

方言俗語裏“種不到好地一季子,娶不到好妻一輩子”,還不足以說明“好妻”的重要性。

第二,現代社會學上的“母職懲罰”,就是指女性當媽之後因大量時間精力轉向家庭、孩子,職業發展上會大受影響。

與之相對的,是“父職獎賞”:當爹的往往會因爲父親身份讓人覺得更踏實、靠譜,從而在職業發展上更加得利。

一句話,社會客觀要求女性更家庭化、男性更社會化。

第三,女人的母性使然。

現實生活中,但凡跟孩子有關的事項/話題,媽出來說話/做決定的絕對佔絕大多數:學校家長會上,課外班接送、守候的,大多都是媽媽,很少見到爸爸。

大概率上講,當媽的總是照顧孩子更多一些,主觀客觀上造成的結果就是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當媽的身上,孩子的事情基本都是當媽的拍板。

岔句題外話:課外培訓機構要想成事兒——提高簽單繳費率——讓當媽的覺得好,這事兒基本就沒跑兒了。

既然爹在具體、實際的家庭教育中不佔主導,講拼爹,就不如直接了當地說“拼媽”,後者更切中肯綮。

可在長期陪娃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更爲隱蔽又有趣的現象:

現行教育不止拼媽,實際操作中,還要拼奶奶和姥姥。奶奶和姥姥在家庭教育中,也功不可沒。

爲啥這麼說呢?

如今的社會分工,女性除了顧家外,往往還有工作要做。孩子需要輔導陪伴用力時,當媽的在職場裏也是正當年,是崗位上的中流砥柱,分身乏術之際,就得奶奶或姥姥頂上。

那些有想法又有辦法的奶奶或姥姥,早已不是隻管做做家務、照顧一下家人生活這樣做一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事兒了。

她們在夕陽紅裏繼續發揮餘熱,在承擔過社會職責後,又迴歸家庭,貢獻自己的學業專長、聰明才智給孫輩,助自己子女事業、孫輩學業一臂之力。

說到底,這是奶奶姥姥們輕車熟路再次履行母職的結果。

她們哪怕不懂興趣班那些專業知識,不像很拼的媽媽們那樣自己把知識也重學一遍,可她們懂孩子,懂教育,又認真用心,照樣能把老師的要求完美地詮釋在孩子的行動中。

生活中稍一留意,就會發現那些牛娃背後都有個牛媽,甚至還有很牛的奶奶姥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況那些媽媽奶奶姥姥們還都躬身入局,高能量加持家裏那個本來就天資聰穎的娃呢?

說到這兒,我想,下一篇是否要寫“論找個好妻的重要性”或者“論女性教育的宏大影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