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诗,道雨韵


说起写雨的古诗词,有很多很多,可以说不计其数。

像杜牧描写清明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短短数言,就生动形象地把清明时节人们思念亲人的悲伤,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中的雨,用来渲染对故去亲人无限的哀思,再合适不过,你想,雨是水,泪不也是水吗?。只是此水非彼水,另加了许多愁滋味。

这种描写,失去亲人的人,更能深深体会其中寓意。清明节正值春季,雨水开始增多,祭奠亲人途中遇雨,一点也不稀奇。我就曾在雨中,去祭祀过亲人。

那菲菲的细雨,让人增加了一丝愁绪,也会令人想起亲人生前的种种,因此,用“断魂”来描写清明,我的感觉,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更确切的字了。

而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则把人带入另一种意境。

开头就说了什么样的雨是“好雨”。诗人说,知道什么时候该下,什么时候不该下的雨就是好雨。好的雨,是敲开春天大门的信使,给予了万物苏醒的能量,只有春雨来了,树才能绿,花才能开,草才能长。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寒冷的冬天下得只能是雪。只有下雨,才预示着春天来临。民间就有“一场春雨一场暖”一说,民谚俗语虽然没有诗人的词句那么富有诗意,却跟诗人描写的情景异曲同工,都是描写雨来了,春天才会来。

另外写雨的诗还有: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通过这些唯美、抒情、或哀怨的雨的描写,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借雨喻情,不管是情,还是景,这些雅俗共赏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笔下的飘逸,柔美,离别和悲伤。

在此,对古人愈加无比地钦佩,他们对情对景的观察是如此细致,描写如此细腻,让身为今人的我们是不是有愧疚之感。

与古人相比,我们多久没有仔细地看过一片叶子了?又多久没有用心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了?我们只知道一棵树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可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懒得观察。花开的灿烂我们都见过,可仔细欣赏过一朵花的灿烂吗?每朵花有几个花瓣,花蕊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好像都进不了我们的视线。

所以,美在我们眼里是抽象的,笼统的,无法做到具体的描写,美,只能用一个美字来概括。古人却做到了,他们细腻的观察,丰富的情感帮助了他们,他们的诗句唯美不做作,通俗且文雅,也可以说,只要识字,就能读出诗句想要表达的意境。

就拿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说,相信人们都能知道诗句所表达的含义。风带着雨,悄悄借助夜的黑,不发一点声响地滋润着万物。读这两句,我们仿佛看到调皮的雨,跟我们捉着迷藏,和植物一起开心地做着游戏。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难于静下心来,写出古人那样源远流长的诗词佳句呢?

我觉得浮躁是首选,都知道现在生活节奏快,似乎不允许我们停下,驻足一观眼前的风景。

但是,人们真的忙到无暇认真欣赏大自然的美吗?

我想应该不是,一周七天,忙碌五天,周六周日有两天是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拿出一天的时间,用来休息和整理家务,应该绰绰有余。只要你不懒,用剩下的这一天去拥抱大自然,还是可以做到的。

再说回到雨,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雨的,不管是春天的菲菲细雨,还是夏雨的酣畅淋漓,又或是秋日的缠绵悱恻。不同季节的雨,会让人不同的意境和遐思。

对雨,我也写过几篇不同的文字,每一篇都是在写雨,但是因为心情的不同,文字中也会注入不同的意境。有俏皮,有厚重,也有伤感。我想,这些就是情感赋予雨的灵魂吧!

所以,不妨在雨天,或静坐观雨,或雨中漫步,在细雨中,效仿一下古人,品味雨带给你的快乐,想来会相当惬意。

最后用这句“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请大家一起漫步细雨,欣赏雨丝的如烟似雾,美景的如梦似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