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 二刷柴靜《看見》

最近二刷柴靜的《看見》。

很多書是值得一讀再讀的,每讀一次的感受都會蓋過前一次,《看見》就是這樣一本書。

二刷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柴靜與讀者的交流是真誠的,一行行文字藉助眼睛直擊大腦,直觸心靈,這是與一刷最大的不同。

01 裏面的文字

作爲記者,央視記者,央視知名記者,自幼讀書寫作的薰陶下,文筆自然差不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傲慢的炫技,就是那麼輕鬆自在的娓娓道來,我懷疑,很多都是她多年日記的積累,即當時的記錄。

日記是寫給自己的,無需過多的裝飾,內容大於形式。

提起陳虻,她寫道

他罵人的這個勁兒,史努比說過,讓人輕生的心都有——因爲他罵的都是對的。

描寫新疆地震的廢墟之上,她寫道

黎明剛起,巨大的原野一片青黑,赤紅的火苗一躥一躥舔着鍋底。

日常的對話,可以是文章,文學的描寫亦可。喜歡她這樣切換自如的瀟灑,讀着讀着,便不自覺尋起筆來,翻開我粉色的摘抄本,一個字一個字的珍藏起來。

02 裏面的思想

因爲一句制式的回答,柴靜正式進入央視,這句答語也成爲她整個記者生涯不斷追尋的理想。

陳虻: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麼?

柴靜: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

讀這本書,好像在跟着柴靜成長。從她初進央視的懵懂和不盡如人意,到通過新疆地震、非典報道及後來《看見》欄目的成功,她的軌跡好熟悉,熟悉的好像是身邊的每個人甚至自己。

她說,她新聞中的人是流淌的,從她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

或許成長是相互的,每個人影響着每個人。新聞中人的影響着她,她也影響着他們,她和他們何嘗沒有影響我們?

關注新聞中的人,當時她是那麼回答的,但就像她自己承認的那樣,只是個制式回答,剛開始做新聞時,她並沒有,或許並沒有能力踐行。

真正的走入人羣,走進人們的內心,不加任何偏見,只瞭解客觀事實。我不是記者,與新聞工作不沾邊,但我覺得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或多或少都可以借鑑這個原理。

03 裏面的事件

在《新聞調查》《看見》火爆熒屏的時候,移動互聯網還遠沒有現在發達,我們對新聞事件的瞭解大多通過電視。

書中記錄的事件有很多我是有印象甚至印象深刻的,二刷過程中,我基本是看過一章就去網絡上搜來當時的新聞片看一遍,這便是互聯網的好處。

特別是在近兩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階段,“非典阻擊戰”那一章的內容讓我熟悉又震撼。

那個冒着生命危險報道非典的女記者,原來是柴靜。

看着瘦弱的她站在北京街頭錄製的片頭,我回憶,當時我15歲,我在幹什麼?我身邊的人都在幹什麼?

“雙城創傷”印象不深了,找來重看,結合書中描述,作爲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所受到的衝擊不是一星半點。

孩子,我們曾經都是孩子,我們也曾說過,大人不可信。朋友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比誰,比什麼都重要,重要到可以同生共死。

作爲大人,我們需要不時提醒自己,我們曾經也是孩子。

作爲大人,我們需要不時反思,我們不要成爲曾經自己最不屑的大人。

作爲大人,我們需要不時蹲下,用相同的視角與當下的孩子對話。

感謝柴靜——身爲人,身爲母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