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6 公伯寮愬(sù)子路於季孫。

14.36  公伯寮愬(sù)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愬,同“訴”,投訴,說壞話。當時子路在季孫氏做家宰,公伯寮向季孫氏誣告子路,不利於子路。而季孫氏,已經受了公伯寮的影響。

子服景伯是魯國大夫,就跑來告訴孔子,公伯寮在季孫氏那裏說你家子路的壞話,夫子——這裏指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

不過,我的力量,還能讓季孫氏明白是非,並把公伯寮明正典刑,陳屍於市朝。

孔子拒絕了他的好意,說:“道之將行,那是天命。道之將廢,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天命何!如果他的讒言,就能把子路給廢了,那也是命該如此。如果天命要我的道行之於魯國,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麼樣!”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繼續學習論語,每天一章保持節奏,相信日積月累之後,我們的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將會得到越來越大的提高。

也將會在孔老聖人的陪伴下,每個人都能夠知書達理,知道如何爲人處世,人生將會過的通達。

按照慣例,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論語《憲問篇》的第35章。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爲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就是孔老夫子對着學生們發出了一聲感慨,說沒有人瞭解我啊,沒有人知道我,沒有知己啊!

子貢作爲他身邊最得意的學生,會時常和他應和,就回答他說:您現在已經有那麼大的成就了,道德也高,影響力也大,天下誰人不識君啊!無論是我們魯國的國君、權臣,還是衛國的,其他各個國家的,在國際上你的知名度也很高啊,你怎麼說沒人瞭解你呢?

孔子的回答呢,就是不是說我的名氣不被人瞭解,而是我真正立足的東西,大部分人並不知道。

就像前幾章,有一個是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問他,他回答說: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一句話讓孔子讚歎不已,就說到了點子上去。而我呢,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我真正在意的東西,到底在意什麼呢?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這兩點,小點是3點,很少有人瞭解。如果說能夠真正知道的,也就算天老天知道吧!可嘆人間無知己啊!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事實上昨天我們講的也很清楚了,既不能怨天,天就是指的是環境,社會環境,那是你改變不了的,你抱怨它是沒有用的。

尤人是抱怨別人,把責任推給其他人,也是不可取的。你既得不到什麼好處,也只是自我安慰罷了,還容易把關係處壞了,你以後會更加的艱難,不怨天不尤人,是孔子的思想,是君子所爲,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君子修身修己以安人。

第二條就是下學而上達。這一點大家要記住,我們學東西要打好基礎,要紮紮實實,不要一下子就想怎麼樣,慢慢來。當你基礎打紮實了以後,你再往後走肯定很順暢,基礎打不紮實,你往上走太難了。能夠踏踏實實做事,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

我們如果把這兩句話真正喫透了,那麼我們真的是能夠處理好與社會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還有與自己的關係。不怨天不尤人,自己下功夫慢慢來,持續做比較快。大家說是不是?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呢,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章。

這一章也是很重要的。

這裏面出現了兩個新人,一個是公伯寮,一個是子服景伯。

通過這一章,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爲人處世的原則,遇到矛盾、遇到糾紛、遇到威脅的時候,孔子是怎麼來處理的呢?手裏有牌,孔子打不打呢?

我們通過這張學習,應該能夠有很大的收益。

先來看原文。

公伯寮愬(sù)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這裏的愬,同“訴”,投訴,說壞話,進讒言等等。這裏面牽扯到好幾個人,第一個是公伯寮,他是公伯氏,名寮,字子周,春秋末年魯國人,與子路同做季氏的家臣,在孔子的一生中,幾件大事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孔子執行墮三都的進化過程中,暗地裏曾經將孔子呈現給魯定公的簡札,私自透露給季氏。由此,孔子得罪了季氏,孔子在冬祭未有得到祭肉的情況下,季氏讓公伯寮帶給孔子玉玦,並讓公伯寮告訴孔鯉,是定公親言送禮物給孔子。

此舉,使得孔子認爲魯定公寓意訣別,孔子從那個時候纔開始決定周遊列國。

由此公伯寮就得到了季氏的賞賜,退出了孔子弟子的行列,就是原先是孔子的弟子,背叛了孔子,被逐出了師門。

再來說一下子服景伯,子服景伯是子服和,這個人在論語裏出現兩次,除了這次以外,後來還有一次。

後來我們會繼續講,有人說他是孔子的弟子,有人說不是。不管是與不是,總而言之,他是特別的尊重與崇拜孔子,和孔子弟子的關係也非常好。

這個人也是三桓家族的人,但當時可能不是真正的執政的三桓,他在魯國是一個大夫,當時和季康子關係比較好,有一定的權利。

在那個時候,他也曾經做了許多好事,在魯國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是一個有才能的,也有品德的人。和孔子相對來講,是比較志同道合的。

在許多歷史事件中,他也曾經發揮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公元前480年,曾經與子貢出使齊國。在此之前,他還有比較多一點的事蹟,有時間再多聊。

這裏面先主要討論今天的章節,就是當時子路在季孫氏家裏面做家宰,公伯寮向季孫氏來誣告子路,不利於子路。季孫氏也受到了公伯寮的影響。

子服景伯是魯國的大夫,有一定的實力,跟季孫氏關係還不錯。他知道了這種情況,就來向孔子稟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孔子,並且告訴孔子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他簡直是太壞了!不過我現在有力量、有權利,以我的能力可以讓季孫氏明白是非,知道怎麼回事,然後把公伯寮這個小人,明正典刑,陳屍於市朝。就相當於殺人,把他暴屍三天,然後大家來發泄心頭的忿恨,這種人就應該得到這樣的下場,以儆其他人效尤。

孔子拒絕了他的好意,說:道之將行,那是天命!道之將廢,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耐天地何!

如果他的傳言就能把子路給廢了,那也是命該如此。如果天命要讓我的道行之於魯國,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麼樣!

通過子服景伯的話,大家應該能夠看得出來,子服景伯對子路和對孔子的這一份好心,真正向着孔子和子路,並且想幫助他們。

而孔子在知道這件事情以後,他並沒有因爲手中有了這張好牌,我利用子服景伯就能夠把公伯寮幹下去,而是說出了自己的行事原則。什麼原則呢?那就是命,天命。

這裏面就有幾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孔子接受命運安排的態度是不是可取啊?我們遇到了這種情況,是應該接受命運呢,還是和命運抗爭呢?

第二個問題就是孔子爲什麼不接受子服景伯幫助呢?

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是大原則,大智慧和宏大的命題,是需要我們仔細去問一問爲什麼不以及接下來要怎麼做的。

劉寶楠在《論語正義》裏曾經引用明末清初大儒張爾岐的解說,第一個問題給說透了。孔子的接受命運,本質上是堅持原則。按照原則辦事,結果是怎樣就是怎樣。

張爾岐說:人道之當然不可違者,是義。天道之本然不可爭者,是命。貧富、貴賤、得失、死生這些事,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控制不了。

命,是不可知的,君子呢,是以義知命,按照義去做就是,凡是義所不能爲的,那就是命裏不該有的。

所以,君子如果進而不得其命,至少退而不失其義,不會落到命沒得到、義也沒遵守的地步。

(就是說君子該爭會去爭,但你能不能得到,自己說的不算,那麼就儘自己的努力,接受結果,最起碼還守着自己的心中的一個義。所以也就是該不該做,該做的能去做,不願意做的就不去做,不做非分之想。最起碼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失去做人的底線。)

小人就不一樣了,小人是以智力爭命,要不擇手段爭一爭,力不能爭,再加之以智,智窮力竭,啥手段都用盡了,還是沒得到,這時候才接受命運。所以君子的接受命運和小人的接受命運,有本質的區別,一個是心甘情願的,一個是心中有怨恨的,那是不一樣的。

君子安於命運是以義作爲準繩,而不是以命爲準繩。雖然力有可爭,勢有可圖,而泰然處之,說“義所不可也”,義所不可,這就是命。

說了半天,面對公伯寮的攻訐,孔子是有力量對付他的,子服景伯就是他的力量,明確的告訴他,你只要同意,我就可以把公伯寮幹掉,不但讓他失寵,而且讓他被明正典刑,陳屍於市朝,讓大家都看看這樣的人會有什麼下場。

但是孔子手裏這張牌他卻不用,寧願退一退,讓季孫氏自己去消化。

大家想一想,公伯寮說壞話正不正常?因爲子路做季氏家宰,做當時平民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官了,有一定的權勢和地位。一個人地位顯赫,位置很重要,自然而然也會遭受別人的嫉妒,自然而然就會有人說你壞話,哪有人不被別人議論的呢?哪有人不被別人記恨的呢?除非你對別人造不成任何威脅,否則的話這樣是很正常的。

如果對方說出壞話,你就把他置於死地,是不是也太狠了一點啊?這是君子所爲嗎?不是!孔子不會這麼做的。

第二個,就是當你和公伯寮如此針鋒相對的時候,事實上也就降低了自己的檔次,你和他在一個水平線上了,這有點兒掉價,這是第二。

第三就是,這個事季孫氏作爲當政者,作爲子路也罷,公伯寮也罷,他的上級,那對他們自當有判斷,相信他是有這個判斷能力的。因爲別人說我底下的人幾句壞話,我就對他不好了,那耳根子也太軟了!

第四條大家也要注意,如果孔子就藉着子服景伯的手來把公伯寮幹掉了,自己就和子服景伯綁在了一起。如果子服景伯要再對付別人的話,孔子該如何自處呢?所以說這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因此孔子就沒有接受子服景伯的建議,並且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也就是君子以義爲準繩,能接受命運的安排。

義所不該爲,就是命裏不該有。君子懂得不打盡最後一張牌,因爲未來的路還很長,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有的東西你寧願不要,別喫幹拿盡,以免後來還不起。

在這裏面,其實孔子反對子服景伯用暴力,這也是他的一貫思想。其實就是說,用暴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可以發現,在歷史上,很多人用暴力,結果即便是取得了政權,也不能長久。比如說秦帝國二世而亡,後來還有很多,比如元帝國,也是幾十年間短短的就滅亡了,根本原因就是暴力是不解決問題的。

另外一個,在這裏面大家也要思考一下,遇到了問題也不是說一定就要解決,因爲問題隨時都會發生,那麼遇到問題怎麼辦呢?

泰然處之,做好各種準備,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能因爲有人說壞話,我就非得要報復人家。

有人說壞話,可能會影響我的前程,我就惶惶不安,我就琢磨着整天如何去應對。這樣的話會讓我們疲於奔命,腦子裏老是想着別人怎麼樣,就很難專心去做自己的事了。

對於孔老夫子來講,他就非常通達,面對問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既不被別人的讒言所蠱惑,也不採取過激的行爲。

好了,時間也到了,這一章我們就解讀到這裏了。

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大家可能會問孔老夫子不一直主張入世的嗎?那爲什麼他這裏還說賢者要避世呢?到底這是不是孔子的思想,他和道家的隱士思想有什麼區別?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件事情呢?

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繼續相聚在這裏一起學習和探討,歡迎大家聆聽和回饋,感謝!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