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4.37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闢”,離去,躲避,避開。孔子說,有賢德的人,未嘗不想經世濟國,施展抱負。但是,當遇到國家無道,昏君在上,奸臣在下,賢者不會跟他們死磕,會以避世隱居爲上策,這叫“辟世”。

或者,移民外國,去亂國,適治邦,這叫“闢地”。

又或者,看見君王對我的臉色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尊重了,甚至有點難看了,那我趕緊自覺撤退,走!這叫“辟色”。

還有呢,君王跟我,不僅臉色難看,說話都已經有點難聽了,趕緊走!這叫“辟言”。

孔子又說,當世的君子,像這樣隱遁而去的,已經有七個人了。哪七個人?不知道,有人根據《論語》中涉及到的類似人物,梳理出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等七人,僅供參考。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論語《憲問篇》的第36章。

公伯寮愬(sù)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這裏的愬,同“訴”,投訴,說壞話。當時子路在季孫氏做家宰,公伯寮向季孫氏誣告子路,說了一些不利於子路的話。而季孫氏,已經受了公伯寮的影響,開始對子路有看法了。

子服景伯是魯國大夫,就跑來告訴孔子,公伯寮在季孫氏那裏說子路的壞話,夫子——這裏指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

不過,我的力量,還能讓季孫氏明白是非,並把公伯寮明正典刑,陳屍於市朝。

孔子拒絕了他的好意,說:“道之將行,那是天命。道之將廢,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天命何!如果他的讒言,就能把子路給廢了,那也是命該如此。如果天命要我的道行之於魯國,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麼樣!”進而言之呢,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這裏說的是孔子做人做事他是有原則的,遇到了小人,即便有牌也不一定非得把牌用盡。人家進讒言說起來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爲這個就把人幹掉,直接明正典型,暴屍三日,不符合孔子的價值觀。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學的內容之後,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內容。

我們先來看原文。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這一章分兩段,孔子說:作爲一個賢明的人,他會辟世,這裏是躲避的意思,躲開離去的意思。就是有賢德的人,他未嘗不想經世濟國,施展抱負,但是當遇到國家無道,昏君在上,奸臣在下,賢者是不會跟他們死磕,他們會以避世隱居爲上策,這叫辟世。

第二個就是移民。因爲當時諸侯國看起來不是一個國家,像魯國、齊國,他和現在國與國之間不同。當時的諸侯國相當於我們現在各個省,你在這個地方施展不了抱負,施展不了才能,你可以到別的地方去求職。

像孔子似的,他當時在魯國不受重用了,受排擠了,那他就想去衛國,想去其他國家尋找機會,這叫闢地。

再一個就是當然看見君王領導對自己的臉色已經是沒有以前那麼尊重了,有點難看了,這個時候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發現不好,道不同不相爲謀,趕緊自覺撤退,辭去這個位置。

第四條就是辟言。就是不單臉色難看,說話也已經難聽了,很不尊重人了,眼看就要吵起來了,更要趕緊避開,不要再在那待著了,已經沒有意義和價值了。我們君子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那一份傲骨。

大家聽到這裏以後,肯定會有疑問,大哥,你不是一直說孔子是積極入世的嗎,要求我們努力上進,報效國家,報效社會,那爲什麼這裏面說孔子還說要避世呢?

其實這裏是不矛盾的,我們當然要積極入世,積極出來做事情,但是也要分情況。

以前我們多次強調過,儒家思想它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則,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還會說,明哲保身!

首先要保全自己,生命是父母給的,但又不全是父母的,每個人出生他都帶着一定的使命,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使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下去,你才能真正的有機會做貢獻。

否則的話,碰到點什麼事,就把自己懟死了,那還有未來嗎?就沒有了。

在亂世的時候,國君很昏庸,不明是非,不辨忠奸,這個時候你跟他死磕,牴觸他,頂撞他,給他對着幹,明知他不行,他聽不進你的話,你還跟他死磕,那不是自取滅亡嗎?

比如說商紂王時期的比干,他知道妲己去禍亂後宮,就去進言。妲己嫉恨了他以後,就說自己有一個病,需要一個一顆七竅玲瓏心做藥引子才能好,紂王那麼喜歡她,說那誰有啊?哪裏人能有這樣的心呢?

說有,真有,我們比干丞相他就有這個心。商紂王一聽,挖他的心有點於心不忍,但她一撒嬌二上吊,紂王就不受不了了了,就說那行吧,爲了自己的愛妃就置比干於不顧,最後比干被挖心而死,。

比干死了倒成就的英名,但是他真正能再做什麼嗎?已經沒有什麼機會了,只能說是英雄的遺憾。

所以前面的章節也多次強調過,說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有很多關於這樣的論述,大家可以看一看。

孔子他是非常珍惜生命的,他也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在亂世中相處。

如果不行,那那就該闢的闢,該隱的隱。大家都聽說過,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就是隱士分爲三種。

一種是在朝廷做官,人在做官,依然是隱士,能夠明哲保身。另外一種就隱於市,就普通老百姓中間,這也是一種隱。第三種隱,就是隱於野,就直接到深山老林裏去隱起來了,這也是一種隱。

至於這三種隱到底都有什麼含義,以後有機會再說,不在這裏佔用時間了。

孔子又說,當世的君子,像這樣隱遁而去的,已經有七個人了。哪七個人?不知道,有人根據《論語》中涉及到的類似人物,梳理出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等七人。

這7個人都在論語中出現過,都不同程度的對孔子進行了評價,有的是譏諷,有的對他特別的推崇。

像儀封人,見了孔子以後就說:天將以夫子爲木鐸。❤️有了他,國家的文化傳承就不害怕了。下一章將要出現的晨門,也是其中之一。

有的是對孔子進行譏諷的,說孔子如喪家之犬。孔子說:哎呀,你說的比喻太對了,我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說孔子這個人能屈能伸,遇到別人譏諷嘲笑自己的時候,也能夠坦然受之,而不是勃然變色。

不是說我跟你急,而是能夠敢於接受,對於這些隱士,他還是很尊重的。

這裏關於君子避世的說法,孟子也有個類似說法:

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極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就是如果君王對我以禮相待,言聽計從,那我就留下。如果禮貌還在,但是我的話他已經不聽了,就離開。這一點像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對他就是以禮相待。但是說話不聽了,他就離開了。

其次,如果雖然還沒有采納我的意見,但是對我禮數很周到,也可以留下,等一等,給別人一個機會,也可能在那種環境下對方不方便,因爲有各種利益關係需要協調,也是可以的,稍微等一等。

如果說禮貌也鬆懈了,就是心上根本就不在乎你了,說話言語之間也吐露出不敬來,那就趕緊離開。

這個時候君子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叫窮,他不做事就沒有人發薪水,就沒有生活來源,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喫不上飯了,餓得出不了門了啊!

這個時候,君王知道後就說:哎呀,我不能行他的道,不聽他的話,反而讓他在我的土地上捱餓,這是我的恥辱呀!

也就是說一般領導他即便不用,也不至於做的太過分,在他的土地上讓你餓死了,這對於他自己也是非常不好的,會落下一個罵名,說有麒麟之才而不用,卻讓他餓死,這是要受人議論的。

所以他如果接濟你,給你點衣服,送一點食物,讓你活下去。

這個時候你不要說太過於講究氣節,我就是不要,寧可餓死,你給人置氣呢?他不是你的敵人,可以接受饋贈,先保持身體,讓自己活着是標準。

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避世隱居,最後立志不食周粟,被活活餓死。餓死了就沒有機會了,再也難以真正的爲國家和社會作貢獻了。

因爲事情都是變的,有一句話說的好,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機會總是有的,機會不到的時候沉下心,機會到的時候抓住,這纔是一個比較明智的正確的選擇。

管子也說過:賢者處身亂世,知道自己的道不可行,他只是隱退起來,也不說話,保護自己,不要被暴政傷害。

如果一心要伸張正義,要跟暴君奸臣死磕,進,傷害了君王的權威;退,危及自己的生命和家庭。所以,退身並不是放棄原則,只是等待天時,等待暴政循環過去,政治重新清明罷了。

再舉個例子,就是王陽明,他曾經寫過一個奏摺,痛陳時弊,當時的那個皇帝躲在後宮不上朝,整天在後宮玩女人,從來不理朝政,整個大權都落在宦官手裏,弄的國家烏煙瘴氣,民不聊生。王陽明氣不過,覺得我既然食君之祿,我就要盡責任。

於是寫了一封這個奏摺,說的非常委婉,但是該表達的意思還是表達出來了。因爲他本身就具有聞名,名氣特別大,威脅了太監,也威脅當朝的小皇帝。

結果這些人就要置王陽明於死地,與他一同受刑的,還有好幾個人,在受刑的過程中,就被板子打死了。

王陽明呢,應該是天佑聖人吧,到他的時候,行刑的人也害怕了,宦官當官的也害怕了,在他打他的時候手下留情,才逃了一命。

如果當時王陽明在那的時候就死了,哪有後來的心學呢?所以說君子真的要審時度勢,不要死磕,因爲你覺得你的命是命,他認爲你的命如草芥啊!

那退就是放棄原則嗎?不是的,第一是不同流合污,不和他一起做壞事。第二,在退回來以後,依然會加強自己的自身修養,充實自己,等待機會。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就可以再次出來做貢獻。比如說王陽明心學悟到以後,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發現除了他不行,別人幹不了了。

有一個兵部尚書,姓王叫王瓊,就推薦了他,那結果他率兵剿匪,就平定了南方多省的叛亂。後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也是王陽明平掉的,如果沒有王陽明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嗎?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就是分成兩個方面吧。

如果你是做老闆的,做甲方的,不要以爲自己給錢就是爺了,要時時禮賢下士,對待你的員工和下屬要好一點,最起碼要尊重,他們纔會好好幹,同心協力。

如果你是做下屬的,做乙方的,不能貪圖利益,去喫回扣啊,或者說去做有損於公司,有損於老闆的事情,不要在那裏混日子,能幹就好好幹,發揮作用。

不能幹,或者說覺得不合適,發揮不了才能,那你就趕緊走人,去找新的合適的崗位去,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地方,去施展才能。

所以說整篇這裏面孔子其實是告訴我們,對於君子作爲賢者來講,要審時度勢,該避的要避,要保全生命,明哲保身。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採取各種不同的措施,要麼辟世,要麼闢地,這個地方不行,我讓別的地方去。如果不行,我到衛國看看有沒有機會,然後看到別人臉色不好了,或者是言語上都已經很不敬了,那就充分說明我們道不同不相爲謀,那該走的就走,不要死乞白賴的。

好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早晨6點半了,我們繼續學習下一章。

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爲之者與?”

這一章真正提到了:知其不可而爲之。以前我們也提前講了。

明天關於這一段對話,我們再進行詳細的解說,希望大家到時候能夠認真聆聽並積極回饋。感謝大家,明天早晨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