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嚮導

文/賊驟驟


你的興趣在哪,你的機會就在哪。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相同的體驗:凡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即使再辛苦再繁瑣,依然會做得不亦樂乎並且毫無怨言。而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即使再輕鬆再簡單,依然會做得興致索然,如同嚼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去幼兒園接女兒放學,抱着十公斤重的小女兒,你可以輕鬆步行三公里,還會邊走邊問:乖女兒,今天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的話,有沒有比你大的同學欺負你?

但是你抱着一塊十公斤重的石頭,估計連三百米都不願堅持。

同樣的負重前行,相同的重量,爲什麼差距如此之大?因爲女兒是你的小棉襖,是你的心頭肉,接女兒放學是你忙碌了一天之後的興趣所在,你自然興致勃勃。

但你不會對一塊沉甸甸、冷冰冰的石頭產生什麼興趣(除非它是什麼奇珍異寶),更不會懷抱它徒步行進的同時,還饒有興致地問它:乖石頭,今天在石料廠你有沒有聽老石頭的話?有沒有大石頭欺負你?

由此可見:一個人之所以做事不用心,不一定是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很可能是由於他對這件事缺乏興趣,沒有熱情。

我們在工作中也存在着類似的現象。因爲對工作不怎麼感興趣,導致工作積極性無法得到提升,創造力無法得到煥發,久而久之就會因爲缺乏激勵誘因而逐漸喪失工作的熱情和興奮度。

很多從業者在找工作的時候,首先關注的重點(或者說選擇的出發點)就是每個月能領到多少薪水、每個星期是單休還是雙休、公司都有哪些福利待遇、出差有沒有補助,卻從未想過這份工作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是否願意拿出百分之百的熱情和精力投入進去,以期在未來有所突破和建樹。正是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讓很多頗具才華和能力的精英人才,從一開始就選錯了努力方向,背離了自己的初衷。

還有一些人會這樣打算:先接受那份福利待遇好,但自己不太感興趣的工作,待積累一定的財富和資本後,再去轉向自己真正感興趣、熱愛的職業。

就業之初,關注薪資待遇、物質回報本是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僅僅爲了眼前利益,就使我們放棄了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愛和嚮往,放棄了選擇一個正確方向的機會,這樣做會不會有些過於短視?

缺乏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的,缺乏興趣與熱情的工作同樣是不幸的。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因爲某種利益關係還能遷就,時間久了所有壓抑的不滿情緒都會爆發出來。更令人不甘的是,我們竟然委曲求全地隱忍了這麼長時間,浪費了那麼多的精力與光陰!

在某一年的哈佛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福斯特對即將離開學校,踏上社會的畢業生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聽過你們談論彼此的未來,知道你們的煩惱。我也知道你們擔心收入,擔心職業選擇,擔心人生的意義能不能實現。我要對你們說的是,只有嘗試過了纔會知道結果。不論是繪畫、生物還是金融,如果你不去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你不去追求自己認爲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東西,你會後悔的。人生的路很長,總有時間去實施備選方案,但千萬不要一開始就退而求其次。

爲什麼那些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行業領袖,在演講或是接受媒體專訪的時候,會反覆強調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沒有什麼特殊理由,因爲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能讓人快樂,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工作熱情和創造力,也更容易取得成就。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嚮導,它會引領着我們去追尋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對於每一位從業者而言,就業之初都是一張白紙,都要從選擇和嘗試這兩個初始階段開始各自的職業生涯。

既然都是從零開始,爲什麼不去選擇一份自己發自內心熱愛的工作?爲什麼非要違背自己內心的喜好,去選擇一份食之無味的差事?爲什麼非要隨波逐流地繞開自己的真實嚮往,屈從別人的建議,甚至把別人的就業目標當成自己的職業規劃?

更何況,每一種職業,每一份工作,其發展過程都是相似的,都需要從業者經歷學習期、熟練期、精進期、成就期這樣一個過程,並且每一個階段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大致也是相同的。

與其在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上不斷耗費時間和精力,去歷練這樣一個過程,倒不如在自己熱愛的工作上投注全部的心血,日漸精進,從而實現階梯式的進步,以期日後有所成就和建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