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與長白山

清朝順治皇帝入關不久,便幹了兩件“大事”:一是在東北續建一個巨大工程,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柳條邊”;二是下令封禁長白山,嚴禁漢人進入。

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所謂“柳條邊”,就是挖壕修堤,在土堤上插上柳條,再將各柳條之間用繩子連結起來,構成有如中原地區農家院落的籬笆。柳條邊,到康熙皇帝修完後,總長達2600餘里,宛若一道綠色的“萬里長城”。這“柳條邊”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作爲封禁長白山的邊界線。

自順治皇帝頒佈封禁長白山的法令後,清朝封禁長白山長達200多年。

大清帝國爲什麼把長白山搞得如此神祕?且聽大珊老師慢慢道來。

01 滿族起源的神話傳說

巍巍長白山,孕育着久遠的傳說;滔滔天池水,流淌出神祕的河。白山黑水,物產豐富,吸引着滿族的先民們在這裏繁衍生息。《山海經·大荒北經》有這樣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不鹹”爲滿語的音譯,意爲“白色”,不鹹山即長白山。

在《滿洲實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滿族起源的神話故事:

相傳,在長白山之東北布庫裏山,有一個湖泊,叫布兒裏湖,這裏景色秀美。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有三位仙女從天而降,來到湖中沐浴。這三位仙女,是姐妹三人,老大叫恩古倫,老二叫正古倫,老三叫佛古倫。三姐妹洗浴後上岸,忽然飛來一隻神鵲,將口銜的朱果放到佛古倫的衣服上,朱果顏色非常鮮豔。佛古倫愛不釋手,於是銜入口中更衣,那朱果卻被無意中吞進了肚子。很快,佛古倫發現自己懷孕了。

佛古倫對兩位姐姐說:“我身體變得沉重了,不能和你們一起飛回天上,這該怎麼辦呢?”兩位姐姐安慰說:“我們服過仙丹,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此乃天意,等你生下孩子,身子變輕了,再升上天去也不遲。”說罷,兩個姐姐道別後飛昇而去。

後來,佛古倫生下一個男孩,姓愛新覺羅,名布庫裏雍順。一轉眼兒,布庫裏雍順就長大成人,舉止非凡,相貌奇偉。佛古倫給他一條船,讓他乘船順牡丹江而下,穿過叢林峽谷,到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處的翰朵裏(今黑龍江省依蘭南邊),並告訴他,這是首先立足的地方,然後沿大山向南成就大業。說完,佛古倫便飛昇重返天國去了。這個仙女所生的布庫裏雍順,就成爲滿洲的始祖。

這個滿族的起源神話,與漢族“簡狄吞玄鳥卵生的兒子成爲商朝始祖”的神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除了反映滿族先世同樣經過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和以鵲爲神之圖騰崇拜的母系社會特徵以外,還揭示了長白山脈是滿族的發祥地。

這個神話後來也成了清朝皇權統治者的精神武器。從天女所生的布庫裏雍順,自然推斷出愛新覺羅家族的皇權是“君權神授”,統一女真部落乃至成爲皇帝都是上天的旨意,而長白山則是上天賜予滿族的聖地。因此,愛新覺羅家族及清王朝必然加大對該神話的渲染和傳播。

02 長白山是滿族崛起的歷史舞臺

滿族是依託長白山脈發展強盛起來的。我們來看看滿族的核心愛新覺羅家族入關前的歷史活動軌跡。

滿族源自歷史上的女真族。在明代之初,女真族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東海)女真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是後來形成滿族的主體民族。建州女真原本分佈在松花江下游的翰朵裏(現黑龍江依蘭縣)一帶,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作爲萬戶府的“萬戶”,就居住在此。1424年,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出的孫子李滿住率部衆從輝發河鳳州南遷到婆豬江(現渾江)的中游之兀刺山城(現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南麓甕村。猛哥帖木兒及長子被野人女真殺害後,他的次子即努爾哈赤的五世祖董山率部衆也南遷與李滿住會合,居住在赫圖阿拉(現遼寧新賓縣)。

位於長白山南麓的遼寧東部山區,依山傍水,山高林密,土地肥沃。山,益於採集,林,益於狩獵,地,益於耕種。建州女真南遷到這裏,終於安定下來,開始進入農耕社會,同時也近距離與漢人接觸,開始吸收中原漢族文明。建州女真南遷,對於滿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這也是清朝開朝史的起點。

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築城池,設大臣,建八旗制度。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爲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瀋陽、遼陽等七十餘城。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女真”,定族名爲“滿洲”,構建了滿族這一民族共同體。1636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爲“大清”,正式建立清朝。

滿族崛起的這一件件歷史事件,其大舞臺正是這長白山廣闊地域上的白山黑水。

03 爲什麼清朝歷代帝王把保護長白山和封禁東北作爲重中之重?

滿族人信奉的薩滿教,自然崇拜是其主要特徵之一。從歷史來看,長白山與滿族可謂是息息相關,它不僅養育了這個民族,而且爲建州女真的強盛,爲後金政權的建立,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條件。長白山在滿族人心目中就是一座聖山,它是滿族人的保護神。

清朝的統治者更是把長白山視爲“龍興之地”,對“龍脈”之說深信不疑。可以說,長白山成爲清朝歷代帝王的精神支撐。

除了精神信仰方面,清朝廷在政治上對長白山也有現實考量,於是對東北長期實行封禁成爲清朝的一項重要國策。本文開篇提到的興建“柳條邊”,就是這一政策的具體體現。

那麼,清朝廷這項政策在政治上到底有哪些具體考量呢?

一是增加長白山龍脈的莊重感與神祕感,告誡人們“君權神授”,不得冒犯。

二是把東北作爲戰略大後方,萬一形勢有變,可以隨時撤回“老家”。

三是保護滿洲皇室、貴族所獨佔的人蔘、貂皮等山林特產資源利益不遭損失。

四是維護滿洲固有風俗,防止滿人漢化。

五是解決八旗生計問題。

柳條邊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清朝實行封禁國策的目的。乾隆帝曾賦《柳條邊》詩一首對此做了全面的總結:

西接長城東屬海,柳條結邊畫內外。

不關扼塞守藩籬,更匪眷築勞民疲。

取之不盡山木多,植楥用以限人過。

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執役嚴誰何。

譬之文囿七十里,圍場豈止逾倍徙。

周防節制存古風,結繩示禁斯足矣。

04 爲什麼說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是一大敗筆?

清朝問鼎中原以後,以保護“龍興之地”爲由封禁東北。前人無路堪測,後人無緣接近,給長白山披上了一層神祕外衣。小說家們對此也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中,對《四十二章經》大加筆墨:這八本經書的封皮裏都藏有一塊地圖碎片,碎片拼起來就是一張完整的地圖。地圖所指示的位置是清朝入關前一個寶藏埋在長白山的處所,同時那個處所也是大清龍脈所在。只要找到龍脈,把它毀掉,就可以反清復明。

南派三叔的網絡小說《盜墓筆記》,曾描寫了長白山上有萬奴王之墓,裏面有神祕的九龍擡屍棺。據說考古隊曾在長白山發現了一座古墓,這個古墓用到的棺材正是九龍擡屍棺。歷史上還真有蒲鮮萬奴這個人,曾建立過短暫的東夏國。不過,這條考古信息的準確性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小說歸小說,回到歷史現實,我們怎麼看待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

實際上,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延緩了東北地區開發的進程,致使東北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處於落後和停滯狀態。特別是黑龍江中下游與烏蘇里江兩岸以及濱海和庫頁島在內的遼闊邊疆地區,從清初到19世紀中葉的二百餘年間,仍然以漁獵爲主,處於人煙稀少、空虛荒涼的落後狀態,給沙俄侵略者造成了可乘之機。

在清代,中國共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有100萬左右是在東北地區喪失的。無疑,東北地區是邊疆危機最嚴重和受害最深的地區。之所以出現這一慘痛的後果,固然與晚清時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密切相關,但從邊防的角度來看,清政府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人煙稀少,防衛兵力不足也是造成喪權失地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因此,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是完全失敗的。

不過,封禁也有一大好處,長白山在清朝兩百多年的護佑之中,成爲至今世界上同緯度地帶最爲原始、完整、豐盛的自然森林保護區。

參考資料:

《清史鑑知錄》     廖曉晴著

《滿洲開國史講義》    孟森著

《努爾哈赤傳》     閻崇年著


【文字之光專題】秉持“爲好文找讀者、爲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優選專題,歡迎投稿薦稿。

主編韓涵微語攜全體編委人員恭候你帶着優秀的文字找到我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