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9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

14.39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擊磬,有一個挑着草筐的人經過孔子門前,說:“這是個有心人,這個磬擊打得有深意啊!

”過了一 會兒他又說:“真可鄙呀,磬聲硜硜的,沒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罷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走過去。”孔子說:“說得真果斷啊!真這樣的話,就沒有什麼可責問他的了。”

丈人的建議很乾脆,孔子卻難以隨着丈人的思路走。因爲他是孔子,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的心始終是入世的,憂國憂民的。儘管世人不理解他,不支持他,儘管他選擇的路十分難走,但他卻仍然在自己的路上堅持着。這就是孔子的難處,聖人的難處。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點半了,我們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爲之者與?”

這裏面石門,是魯國都城的一個城門。子路晚上回城裏趕的時候,結果耽誤了時辰關門了,沒辦法就在門洞裏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起來看管開城門的小官兒看到他了,就問他你從哪裏來了。子路說:自孔氏來!就是從孔門那裏面過來。晨門接着說,就是那個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孔子嗎?

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就在於最後幾個字,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大家可以想一想,孔子他從出生起就帶着使命而來,從小就聰明好學,深入鑽研古籍文化,深入社會當代交流,不斷地去思考中國的文化傳承。

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他的不同尋常之處,等到歲數越來越大了,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了,能力也越來越強了,對於過去這種古老的文化傳承也更加了解了。

他就想能得到這樣的機會來治國理政,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可是呢,在魯國有過機會當過中都宰,做過大司寇,後來還涉立相位,曾經主導過峽谷會盟,讓魯國國君擊敗了齊國國君的陰謀,還要回了自己的三個城市。那後來因爲墮三都,被魯君和三桓排擠,沒辦法,這才周遊列國14年,目的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是在外邊那麼長時間,他也沒有能夠得償所願,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轉而把精力投放在教育上,成爲了中國的至聖先師。

他這種精神其實就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精神。不能因爲說我可能得不到成果,可能一時見不到成效,我就放棄了,因爲自己的事情是有利於千秋後代的事情,必須堅持!

這一點呢,我們要特別向孔子學習。我們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爲了中國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信仰,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與汗水,然後纔有了今天,所以說我們要感恩。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呢,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內容,這一章依然是講隱士的,上一章是一個隱士,指出了孔子的問題,本質就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這一章這個隱士也是很不簡單的,叫荷蕢丈人。我們還是先來看原文,論語憲問篇第39章。

14.39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這句話我們先淺顯的翻譯一下,就是孔子在衛國住的時候。有一天自己在家裏擊磬,自娛自樂一番。這個磬,大家注意,底下是石頭的石,這不是後來那個罄竹難書的罄,不是一種樂器。

大家都知道孔子這個人他對於音樂有非常高深的造詣和講究,他不是像我們偶爾的說開個嗓子唱歌,彈奏一曲!

他彈奏水平各方面來講都是相當出色的,不是僅僅彈這個曲子而已,而是透過這種曲子能夠表達出一種情緒在裏面,這就像我們說的是言爲心聲是一樣的道理。

這個時候,有一個挑着草筐的人從他的門前經過,聽到了他擊磬的聲音就停了下來,停下來就發出了感嘆,說:“有心哉,擊磬乎!”所以說這個是有心人,有心事從他擊磬就能夠聽得出來。

這就相當於高山流水那個傳說裏面的俞伯牙和鍾子期,一聽地方彈琴我就能知道他彈的是啥,這是流水的聲音,那是高山的那個樣子。

這說明這個人不是簡單的一個挑筐普通人,雖然他現在身份很普通,但事實上他是個高人,能夠聞絃歌而知雅意,相當的不簡單。

然後這個人繼續聽下去就搖頭了,說:“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就是說:你還是鄙薄啊,修養不夠,或者說聽你的聲音硜硜的,硜就是敲打石頭。聲音透着鄙薄,透着固執,透着憤嫉。就是一聽聲音有很多不甘心在裏面,有許多埋怨在裏面,有許多抱怨在裏面,有許多情緒夾雜在其中。你表達的這些情緒,無非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你,沒有人理解,沒有人用啊。

斯己而已矣,你敲來敲去還不都是在敲打自己嗎?抱怨自己懷才不遇嗎?你纔多大點心胸啊!

這個人接着又去開導孔子,用的是《詩經》裏的一句話:深則厲,淺則揭!

這句話是幹什麼的呢?是講過河的。過河時候,如果河水很深,都能淹到你的胸口,甚至淹到脖子了,這個時候你便脫了衣服,還想保存衣服的完整不溼,能行嗎?這不行,你就穿着衣服過了。因爲你舉着衣服,水又深又急,把你沖走了,命都沒了,衣服有何用呢?

在淺的時候就可以把衣服下襬抓在手上提起來過,只沒到小腿,小河溝你直接提着挽着褲腿就過去了,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就是情況不同。

他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現在這個社會太黑暗了,水都淹過脖子了,你現在還想着捲起褲腿過河,就像上一章說的,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你還爲他幹嘛呢!

你明知道衣服保不住,你還保衣服幹嗎?你聽聽你的磬敲的跟個什麼似的,這其實就是勸導孔子:你呀,要麼就同流合污,要麼和我一樣歸隱起來,既然我管不了,那我就不管了嘛?

孔子聽到挑筐漢子的❤️樂評,說了一句感嘆:“果哉!末之難矣。”就是說的真果斷啊,這樣的話我沒有什麼話可以反駁,也沒有什麼可以商討的了。

最終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是道不同不相爲謀!就是你走隱士的路線,這是你的選擇和追求,我走我的積極出世的這種心態,來積極想去做事,雖然說不受重用,但我依然竭力求知,這是我的理想和追求,我們兩者的道不同,很難可以互相尊重,無法彼此附和,無法彼此的我跟着你走,或者你跟着我走。

通過這樣話,大家不知道能不能聽出來,這裏面有很多東西的理念。

首先,就是孔子擊磬的時候,他傳達出的這種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感嘆自己沒有人能夠賞識,感嘆自己一身抱負無法施展。

大家不是說孔子一直安慰人家說,君子素其位而行,安之若素嗎?不是一直告誡大家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嗎?不是告訴大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嗎?不是說不患其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嗎?

那孔子還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嗎?孔子不是說過: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嗎?

孔子在勸導弟子們的時候,說了那麼多的話,爲什麼他自己還有那麼多的不甘在裏面呢?

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一個人都是有情緒的,都不是一個機器,不是個動物,只管做事就行了,他都有思想。

有思想,有追求,有目標,都想做點事兒,我想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的願望,也不單是孔子的願望。他知道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那是因爲他看透事實以後,知道很多事不可強求。

但是你要說讓他根本就沒有情緒,那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沒有情緒呢?是人就有情緒,都會被情緒所左右,這個時候他就需要有發泄的渠道,他既不能對人言,因爲他自己說了嗎?不要抱怨,不要如何不要如何。

不要抱怨,不代表他就沒有!不要垃圾不代表我們就沒有垃圾。那怎麼辦呢?通過音樂(擊磬)的渠道把它給表達出來。表達出來了,也就相當於情緒得到發泄了,過後也就好了。

這就有點像我們女同志,看到什麼什麼事生氣了,就會有好幾種發泄渠道。有的會給丈夫使臉色,有的呢就會指責孩子,有的會踢貓,還有的會看書,有的呢去看電視或者說不管怎麼說吧,找各種渠道來發泄一下,發泄完就完了。

如果這個火讓他憋着,她就會非常的難受,一整天不開心,悶悶不樂,反而更糟糕。

這種情緒被荷蕢者,就是挑筐子的人識破了,說明有知音了。但是畢竟兩個人道不同。挑筐的人告訴他,你要不就去隱居起來,像我一樣做個隱者,啥也不管了。或者要過河,那你就也別管什麼衣服不衣服了,也別管什麼節操了,你跟他們同流合污不就完了嗎?

孔子是什麼人啊?他是聖人啊,憂國憂民,他是斷然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他就是以入世,知其不可爲而爲子之而對全中國,全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於孔子做官這件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評論。有的人會說孔子有問題,問題在哪裏呢?就是能力有缺陷,他對自己的定位不準,他定位自己是政治家,但是政治家必須有圈,有妥協,有交易,有緩急。

說這些呢,孔子都沒有啊!這是華杉說的,但我覺得吧,孔子不是沒有,是有的,但是由於他的正義感太強,因此在官場上他也是很難做到遊刃有餘。

受到各方掣肘的時候,他無法去妥協和退讓,達成一定的共同利益,所以最後雖然是位置已經很高了,關鍵時候被排擠了,這也不能不說是孔子的失望之處,不過這也是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使然。

如果他真的能夠左右逢源,當好一個大官兒,也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孔子了,所以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一個,就是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和是印度的佛祖,釋迦牟尼和西方的耶穌基本上是等同的。但是他卻沒有成立宗教。

按說如果他立個宗教是可以立教的,但是他沒有立教,爲什麼呢?

他堅守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原則,不肯給大家立個神。如果說他說那些話都不是,我說的是神說的,老百姓要聽,君王也得聽,你看西方反正有神論者,西方的宗教,那老百姓都是一律平等的,只要聽誰的就可以,而中國不一樣,中國沒有神,人就是神,所以說人的等級劃分呢就比較多啊。

孔子還特別強調:子不語怪力亂神。很少彈性和天命之講,日用常行最平常的東西,所以說儒家講就沒有成爲宗教。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沒有回答哲學三問,人的三個問題,一個是人是怎麼來的?二是天地是怎麼來的啊?就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死去哪裏?他沒有回答,而這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所以後來佛教進入中國後就迅速的長驅直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幾乎取代了儒家,成爲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

但孔子不認同,孔子說這些都是自己沒見過的東西,是以惑下愚,是哄人的。

所以搞政治孔子權謀不夠,或者說不屑。搞宗教他又不肯編故事,所以他只能搞教育,就成爲了至聖先師孔子。

懷才不遇,磬聲激憤,這就是他的情緒表達❤️

可是他的命運也算是早已註定了當教育家,留之萬世,就是他的天命。

聖人也有難處,孔子的難處,聖人的難處,但正是這份難處激勵着他,讓他成爲了孔聖人。所以說對於我們來講,遇到艱難困苦不算什麼,誰沒有呢?關鍵是能從中吸取到什麼,我們還有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堅守,活出自己!

時間也到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明天早晨我們接着講下一章。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明天早晨我們在一起學習和探討,感謝各位的聆聽,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