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釋》:所有的慾望實現後都是空虛,自然得道,九九總歸一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 二、所有俗世的慾望,終會歸一。 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長地久,上善若水,自知者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等流傳千古的詞語,都是出自《老子》,老子的思想精華一直被人們繼承和傳播。這些詞經歷了千百年後,還是如此的朗朗上口,它確實有着神祕的魅力。

《老子》是老子留下來的著作,可謂是他一氣呵成的所思所想,原著本來是不分章的,後人爲了更好的理解老子思想,才根據內容分爲81章。

其實千百年來,解析老子思想的人不下百數,非常有名的也不再少數。因爲每個年代的實際情況不同,所以又有了不同版本的解析。

餘秋雨是當代文學大家,在古代文學方面頗負盛名,這次他精心籌劃了30年之久的《老子通釋》終於面世,確實是值得一讀的經典之作。

《老子通釋》是一本學術著作,卻有着與衆不同的一面。餘秋雨先生爲了讓更多人的理解老子的思想,把佶屈聱牙的學術語言,換成人人易懂的散文,適合廣大羣衆閱讀。

《論語》和《老子》,都是中國文化的前身,是千百年來流傳的思想精華。

《論語》偏重於對話,是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說的話整理成集,便於後人閱覽。以對話的形式,用語言來表達,教人們如何學習禮義廉恥,道德規範。

《老子》則是老子自己寫的,以自己的思想貫穿始終,從道出發,引申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些地方確實是不容易懂。它是一本關於生活的哲學書,一聽到哲學,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挺難理解,畢竟這是一個大的範疇。但它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直都是不可撼動的。

在餘秋雨先生的《老子通釋》裏,你便可以讀到簡單易懂,富有邏輯思維,甚至能夠理解老子爲什麼是這樣的思路。不僅不會覺得枯燥,而且還會讀到像散文一樣的韻律美,不得不佩服餘秋雨先生的文化底蘊深厚。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

道,根據現代漢語意思,可以理解爲道理。小學課文中,有很多短文是告訴人們道理的,遇到這類事情時,應該怎麼做,是有一個道德的模板在那裏的。我們所學的,就是前人留下來的經驗之談,所以我們稱之爲道理。我們覺得合理,就會去實行,以保持社會的安定。

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道理還很少,剛從懵懂社會進入文字社會,很多人都不識字,他們按照先人的習慣生活,只會簡單的衣食住行,思想上也略顯侷限,羣居動物,後來慢慢有了文字,有人就把事情記錄下來,使人產生思考,慢慢發展成人們的一種想法,從而得到一種成長,也是社會的一種趨勢。

正是在處於文字初期的時候,老子以他先進的思想,寫下了如此宏大的《老子》。

根據漢語組詞來看,道可以變成道路,這是一條自古以來一直要走下去的道路,它不以人們的思想爲轉移,不以某一種生物而改變,道就是道,順應事物發展規律,一直往而復始,不曾停留。

我們需要遵守的道,就是不要違背它的初心,按着發展規律行事便可。

比如教育孩子,如果我們總是以爲了他好,逼他做一些他不喜歡的事情,強制性地要求他要完成某些他不願意的行爲,違背了他的身心發展規律,這結果可就不好說了。

比如上善若水,爲什麼水很強大?是因爲水一直往低處流,順應它的發展趨勢。一股小流,慢慢積聚,最後可以變成洪水猛獸,它的力量是從細小,一步一步變得強大。

二、所有俗世的慾望,終會歸一。

人們在社會形態裏慢慢變得有慾望,一開始只是解決溫飽問題,社會慢慢發展,有了許多的新生物品,人們就開始按耐不住,想要得到更多,所以就產生了慾望。

爲了這重慾望,人們往往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自己的初心,小一點的慾望會讓人有喜怒哀樂,大一點的慾望就會讓人如癡如狂。

人生短短几十年,就算曾經得到過再多的東西,到臨了,不過是一堆白骨,什麼也帶不走的。

生來光溜溜一條,走時同樣的情形,所以在人世間走一遭,總是要歸一的,就不必在乎太多,減少慾望,對生活滿足,纔會富足。

比如我自己,年少時家貧,撿別人的衣服穿,沒有屬於自己的新衣服,所以成年後就特別喜歡買衣服。有時候買了都沒穿,後來又不喜歡了,丟了怪可惜,留着又佔位置。這也是我苦惱的一件事,一方面是因爲家庭條件本就不富裕,能減少點衣服類的開支,存點錢是好事,一方面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想滿足自己的私慾。或者衣服太多,穿的時候選擇起來也特別麻煩,何不精簡一點?減少買衣服的慾望,保持內心平靜,把精力用在學習上,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時候會有這樣的頓悟,放下慾望,就會心平氣和。

比如我喜歡一個人,很想得到他,感情上的付出,如果沒有得到迴應,就會痛苦不堪,如果沒有執念,放下念頭,珍愛自我,就會覺得海闊天高,一切順利。

總之一切到後面都會想通放下,何不早點放下慾望,心態平和的過一輩子?這也是一種自化的過程。不是時間治癒傷痛,是珍愛自我,遠離情緒。

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楊絳先生說過:我和誰都不爭,與誰爭我都不屑。初讀時,感嘆她的胸襟之大,也感慨這句話的內涵。她是如此的冷靜,不與世人爭奪半分,甚至更有與誰人爭都不屑一顧的孤傲。

我生活在農村,從小就聽得多因東家爭一鋤頭的土地而大打出手,還有些爲了一棵菜就藥死人家全部牲畜的事件,也有爲了一句拌嘴就在人家門口灑狗屎的,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打架流血。

工作後,遇到有些同事爲了爭得一點利益不擇手段的,也有爲了跟上司爭了幾句而放棄工作不幹的,說實話,我是不太理解這種爭論,這樣的爭有多大意義呢?就算爭來了一些利益,就能確保萬世太平嗎?

在我的觀念裏,爭就是爭吵,就是爭鬥,是不好的詞語,是不好的行爲,是不好的事情。所以讀到楊絳先生的那句話時,我深有感觸,當時就特別喜歡她,也特別佩服她。

看《老子通釋》時,才發現這句話的原型是出自老子,不與人爭,就沒有人可以跟你爭。進一層的意思就是,你不爭,誰也跟你爭不了,這不就是心態平和,滿足之態,迴歸無慾純真嗎?

總結:如果只是看《老子》,肯定看不懂這麼多的思想,看不懂老子的道和名,但是在餘秋雨的《老子通釋》裏就可以輕鬆地理解到老子的意思,以上只是我單方面的講解了三個方面。

其實我做筆記的點至少有20條,在此就不一一作爲詳解,或許有些太過囉嗦。但是如果你也喜歡老子的話,不妨去讀一讀餘秋雨先生的《老子通釋》,收穫頗豐,定不負君所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