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作爲心理學愛好者,我關注了幾位心理學大咖的公衆號,如武志紅、曾奇峯和徐慢慢。而這本書就是因爲徐慢慢的推薦,所以纔買了來看。不看不要緊,一看就喜歡的不行。

該書的作者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故事借用經典童話《柳林風聲》裏的動物蛤蟆先生作爲主人翁,以蛤蟆先生的抑鬱爲開始,講述了經過10次諮詢,蛤蟆先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治癒的過程。而我們讀者也跟着蛤蟆一起做了一次心理療愈。

書拿到手之後就非常打動我的地方,是它封皮上的文字:

“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爲我會好起來麼?

諮詢師站定了,直視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的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本書主要分三個部分,分別講述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以及成人自我狀態。該書的最後,作者拋出了“人生座標”這個概念,算是對前邊三個部分一個總結和深化。

兒童自我狀態這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來回顧蛤蟆先生的童年生活。爲了自保去取悅父母,在父母生氣以前及時道歉。作爲兒童的蛤蟆先生,因爲無力對抗父母,所以即使憤怒最終也只能表現出順從,寧肯自己不開心,也要讓身邊的人開心。

這何嘗不是我們大部分人的童年狀態,我們成長過程是何其相似。你看有些成年人他外表謙卑和善,禮貌順從,但這並不一定代表他從內心認可這種處世模式。

他只是習慣這樣去做,因爲只有這樣他才能獲得安全感,他停留在兒童自我狀態不想出來也出不來,因爲經過二十幾年的成長,這種模式已內化到他的思維裏。

然後是父母自我狀態部分,活在這個狀態裏的人基本處在兒童自我狀態的對立面裏,他們自以爲是、居高臨下,總是在不斷的批評別人,給別人定罪,貼負面標籤。更可怕的是當外界無人可以批評或者他們無力批評時,他們就會對自己進行苛責和攻擊。

所以說有時候這兩種狀態會同時存在在一個人的身體裏,他有時候看起來弱小無助,有時候又暴跳如雷。這兩種狀態皆在,唯獨缺少一種狀態,那就是接下來要說的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處在這個狀態裏的人,既不會卑微緊張,也不會刻意順從或依賴他人。這種狀態裏的人從容清醒,對現實不迴避也不憎惡,他會理性放鬆的處理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大事小事。

三種狀態孰優孰劣且不論,因爲它們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只是不同的人身上呈現的哪種狀態更多一些而已。但認真看書就會發現,顯然那些活在成人自我狀態裏的人,生活的幸福感會更強一些。

該書的最後,作者提出了“人生座標”這個概念,他們分別是自我認識四個維度:“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好”。只看字面我們也能發現,顯然能夠擁有“我好,你也好”這種意識的人,是那個離幸福更近一些的人。

畢淑敏說:如果有一天,你開始學習心理學,那是你的福祉。

看完這本書,你的體會會更深刻。這本書作爲心理類入門書籍,文字簡單,故事活潑,就是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也被作者演繹的通俗易懂,任誰讀都可以輕鬆理解。

當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同一本書到不同的人那裏,得到的體悟也會有所不同。

但不管怎樣,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學愛好者,你要讀這本書,因爲跟着它你會經歷一場美妙絕倫的心靈旅行。

如果你是一名父母,你要讀這本書,因爲看了它你就會知道如何不再讓我們的下一代像我們一樣,永遠帶着原生家庭那些不好的影響生活下去。

如果你是一名職場人士,你要讀這本書,因爲看了它你就會知道如何面對你苛責暴躁的老闆,以及如何聽從自己的內心,理性清醒地規劃自己的未來。

作爲一本暢銷英國20多年的心理學讀物,它名不虛傳,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好好讀上一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