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意象學》系列講解

本週六(17號)第一講。

這本書是市面上唯一一本意象美學系統的理論。此次系列講座免費,也是全網首次、唯一的意象學講座。

汪裕雄編著的《審美意象學》把意象確定爲審美經驗的核心,審美心理的基元,來發掘它的審美涵義的。全書以此爲中心,呈輻射展開:從概念演變入手,探索由“易象”經“樂象”到“意象”從而轉換爲審美範疇的流變過程;溯及審美起源,以審美意象的生成作爲審美經驗(意識)發生的標誌;探索審美心理機制,視審美意象爲動力心理與認知心理二部結構整合的結果;推及審美類型,劃分並描述知覺性意象與想象性意象;對應於藝術品,把藝術品理解爲審美意象的物態化產品;後,從審美交流過程,考察審美意象在創造者與欣賞者一種特殊心靈對話中的媒介作用。如此多向度、多層次的論述,組成的是一個縱橫交織的審美意象學體系構架。這種宏觀設計,在意象學的研究上,似尚無先例,顯然是一次拓展與創新。


爲了方便入門,舉幾個例子:

1你回故鄉,見到村口的樹,腦海裏出現——啊,故鄉,我回來了這就是遮蔽,你一瞬間看到的並非是這個。而是一棵樹,那棵樹你曾經爬過,也曾經在樹下乘涼,或者在樹上刻了一個字這一瞬間的東西,就是意象,它像白開水,似乎什麼意義都沒有,它就是真。

2看繪畫,你也不是看一個個色塊。你從左到右,整體看到,或者一眼整體看到。你即便看一個個色塊,也是形成一個整體意象來判斷作品好還是不好。你絕不是將幾十個色塊放在大腦裏拼接。這就是說意象不是描述加比劃加抒情加解釋,它比這一切都多,而且是一個整體,一句話來說這全部。就像一個曲子,不是彈一句停三秒鐘,再來一句,再停三秒。它這個整體,比無數這樣的停頓的句子,累積,還要多還要完整豐富。

3意象說話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罕見。有的人親人逝去,恍恍惚惚,一段時間後,會有一種親人回來的感覺,可以聽到說話,走路的聲音(俗稱託夢)。夢裏不太可能記得那麼清楚,那是人恍惚中意象的展開。意象會說話,此言不虛。小孩子也大白天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大人不信,或者以爲是看到鬼魂了。其實小孩子意識還沒分化,人格還沒形成,分不清意象和現實。廣義地說想象,臆想,幻想都是意象,只是過於破碎,不好串聯。有的夢見摸彩票中獎,可以一直幻想很久,所謂“黃粱美夢”。意象和夢不同,夢充滿晦澀的隱喻,意象沒有那麼晦澀,要真切可解得多(但也還是含意,而不是邏輯清晰的意義)。意象是意象世界的實體,它不是現實世界的實體。

4寫意,藝術創作術語。與“寫實”相對。藝術家忽略藝術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強調其內在精神實質表現的藝術創作傾向和手法。最初起源於繪畫,興起於北宋,要求在形象之中有所蘊涵和寄寓,讓“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爲表意的手段。成爲中國藝術審美重心自覺轉向主體性的標誌。中國的寫意畫,寫意山水,寫意花鳥,就很接近我說的意象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