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陳舊的作文思維

                   改變陳舊的作文思維


因爲我們的作文習慣,好詞好句摘抄,格言警句引用,詩詞的引用,作品離自由很遠,被無數繩索套牢,寫作的自由沒有了,陷入勞而無功的死循環。

寫作是說話,但說的是心裏話,那麼它就不是日常的說話,也不是心理,它首先是聆聽,需要安靜,從寂靜中傳來語言,你的手來承接。所謂存在的道說。


離開了作文書,我們不會寫作了,離開了柺杖,我們不會走路了,怎麼辦?直面恐懼和不安。

一句一句地寫,放棄各種牽絆和套路,只是聆聽內心的聲音,然後寫寫第一句,然後第二句。寫作沒有任何框框,沒有任何外在的束縛,沒有任何人爲的標準,也沒有任何鐵律,它要做的就是聆聽。沒有意義來源的聲音是無根無據的漂浮的大衆話語。不是主觀就是客觀,客觀仍然是主觀,撇開人的客觀是對象化的客觀,本身就不真。

我面前有一棵樹,這棵樹是客觀的,但是它和我無關嗎?人人看它都是一棵樹?剝離了意義的樹是死的。我家的樹和鄰居家的不同,我爬過的樹和沒爬過的樹也不同,雨天的樹和晴天的也不同。沒有一棵樹和人無關,也沒有一棵樹是孤立的與周圍世界毫無關係。我們要寫有生命的樹,還是無生命的標本呢?


一開始總是難,慢慢擺脫,決心擺脫,已經上路。


作文老師說要立意,要有主題,這是將結果當做過程,因預設而心靈靜止。意,不是立的,已經有意,不必立,說答案就可以了。寫作不是說答案,寫作是表現,表現心靈。它的意是在寫作中,逐步傳情達意的,而不是預設的。

心靈一開始一片混沌,但是聽從它的指引,因爲每個人都有心,這是寫作的意義所在,也是佳作的來源。

心隨意動,言爲心聲。讓心靈歌唱,而不是用嘴;讓靈魂舞蹈,而不是腳。


作文和文學寫作有哪些本質性的區別?

爲了便於表述,我只提最常見的一些區別,並進行分析,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幫助。同時也希望讀者不要對號入座,似乎是針對某個人,這篇文章針對的是這一類現象,我從不懷疑世上存在着優秀的作文或者優秀的作文老師。

1.語文教育的傳統習慣,導致寫作者對寫作的理解比較僵化,這個習慣的改正對大多數人比較困難,畢竟是多年養成的,但不得不改。

2.語文教育要求我們要背誦,要摘抄,要做記錄,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在應付考試方面是必要的,但對於文學的理解相去甚遠。

3.文學作品作爲和諧統一的一個整體,它表現的是整體的意境,是需要體會的,而不是總結的,任何總結都如同喫飯談維生素和蛋白質含量,而剝奪了味覺嗅覺視覺和聽覺等感受,更是以結論代替審美的沉浸式體驗。

4.文學作品的語法修辭情節結構人物形象人物關係的分析,有一定價值,但絕不可過分強調,乃至形成若干種套路。每一篇文學佳作,都是創造性的,技巧根據內容的需要,是無窮無盡的。寫作者在閱讀中同樣是需要體會,而不是摘抄。

5.作文教育要求我們細讀精讀,乍聽起來沒有錯。但是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精讀細讀。文學作品的閱讀如同聽一首名曲或者看一幅名畫。我們欣賞名曲絕不會先聽一個個音符,看一幅名畫也絕不會先看線條和某一個色塊,必定是欣賞整體。因此解剖式的精讀,對審美是破壞性的。精讀細讀應該是第二遍做的事情,第一遍閱讀應快速專注,把握整體的感受,憑着直覺來品嚐,憑着嗅覺來咂摸其中的滋味。

跳讀,一目十行,都是很好的閱讀姿勢,前提是在自己能控制的速度範圍,不影響欣賞的前提下。

第一遍讀完,覺得作品很美,那麼重點翻閱一些相關的段落章節,琢磨一下是什麼引起自己的愉悅和感慨。

6.作文教育告訴我們有些書是必讀的。世上的書千千萬萬,經典名著數以萬計,並不存在所謂必讀書。某本名著讀不懂,完全可以不讀,沒什麼糾結焦慮的,你不是做評論家,你是吸收營養。對於寫作者,對自己感興趣的名著類型,讀到一定的數量,比如一百本兩百本,這是必要的,並沒有什麼法則規定我們必須讀《戰爭與和平》或者《喧譁與騷動》,也沒有什麼天條規定我們一本書必須讀完。強迫一個人喫完一份魚翅,強迫他必須喫熊掌,這種霸道行爲,只能說明老師對文學的理解非常單一,對審美的理解是公式化教條化的,而非人性的。

7.很多讀者總是抱怨自己閱讀記不住東西,這也是作文教育的後遺症。畫家要記住那些名畫?音樂家需要記住樂譜?不錯,做基本功訓練的時候確實需要記住一些技法,甚至模仿,但是這個過程是短暫的,需要很快拋棄的。閱讀讀的是審美感受,接受的是藝術薰陶,記得越多副作用越大。數學公式需要記,哲學原典中的重要定義需要記,文學藝術的鑑賞不需要記,更不需要大段背誦。沒有一個文學家藝術家靠記來提升藝術修養,詩人記不住自己的詩作太正常了,何苦要記別人的呢?

音樂學習是需要記一些樂譜練習曲,但是你不可將這個等同於背書。這個記,相當於識字和背唐詩階段。你初中畢業高中畢業了,過了背唐詩的階段,不需要再來一遍。

所以這種固化的思維不改,始終會是僵化的閱讀,進入不了審美狀態。

8,我並不反對精讀,也說過很多次,精讀是有閱讀量之後的事情。一兩百本閱讀沒有的前提下,精讀是浪費時間啊。一個閱讀量很少的人,自稱讀了《紅樓夢》十遍二十遍收穫滿滿,我很想當面質疑他到底收穫了什麼,是一些八卦還是考據性的資料嗎?這些和文學欣賞和吸收有幾分錢關係呢?


喝魚湯,滋味留在心裏就可以了,收穫就很大了。當然如果一個讀者並不想做寫作者,有錢有閒,或者預備着六十歲以後寫作,那怎麼讀都行。

也有的初學者說,我閱讀慢閱讀細緻,是想學習修辭語法結構描寫等,打一個基礎。這個想法同樣是刻板的低效的。如果你閱讀量達到一百本兩百本,卻不能學會這些技巧,如同那些去了盧浮宮一百次的藝術發燒友,我只能說他去的時候並沒有學習的想法,只是爲了娛樂。

  有位專家得到一個古董,喫不準真假,恰好遇到溥儀,便請他參謀參謀。溥儀並不研究古董鑑定,他只是掃了一眼便說:假的。專家很喫驚,問爲什麼?溥儀說:“和我家的不一樣”。

見多識廣,自然懂了啊。

再重複一遍,各位讀者不要以爲我反對精讀細讀,我反對的是閱讀量很少的情況下,進行所謂精讀細讀,那是在低水平重複閱讀,毫無效率的閱讀。

推而廣之,大家寫作不要過多關注那些技巧,大白話和流水賬就可以。你之所以顯得缺少技巧,是因爲閱讀少了,火候還沒到,並不是技巧學少了。這在其他文章裏論述過,不再重複。

閱讀按照一定的體系,以經典名著爲主,搭配適量的文學史、心理學(主要是精神分析著作,而非常見的通俗心理學)、美學著作、哲學家隨筆(非通俗哲學大衆哲學),一定的詩歌和歷史書籍等,以此塑造自己的文學觀,投入到寫作的實踐中去,打造一套適合自己的表現手法,構建自己的藝術小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