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在觥籌交錯中耗費心力,不如多一些獨處的時間來豐富自己

有段小對話,每次看完都感慨頗深。

甲跟乙炫耀:“我微信有3000好友。”

乙問道:“多少人對你秒回?多少人勸你早睡?又有多少人願意借錢給你?”

甲聽完,沉默了。

人在年輕時,總是很容易被所謂的人脈網綁架。

聚會去了一場場,除了疲憊一無所獲,卻告訴自己“這是拓展人脈”。

好友加了一個個,雖然根本沒再跟人聊過,卻自我安慰“會用得上”。

後來慢慢你就會發現,那些沒有實力的社交,不過是一座空中樓閣。

熱播劇《親愛的自己》裏,有段情節尤爲扎心。

張芝芝和老公劉洋都只是普通的上班族。

因爲政策改革,兩人的孩子進入了當地一個比較好的幼兒園。

看到周圍的家長都是非富即貴,芝芝一心想融入她們的圈子,給家裏爭取更多的人脈資源。

爲此,她不是天天給大家烤餅乾,送小禮物,就是熬夜幫大家做策劃案。

本來她以爲羣裏的家長都把她當成了朋友。

可是後來發生的一個插曲,才讓芝芝明白:原來自己所謂的人脈,不過是個笑話。

有次她去接女兒放學,碰到幼兒園門口有人爭執。

她好心好意地過去勸架,對方老太太卻毫不講理地打了她一巴掌。

芝芝又難過又委屈,但圍觀的“朋友們”卻沒有一個人出來幫她。

後來,得知打人的老太太是隔壁小學校長的母親後,芝芝甚至還被家長們踢出了羣聊。

看起來殘酷的一幕,恰恰揭示了成年人最大的社交真相:

好的人脈,不是刻意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有句話說的好:“生活的意義不在於你認識了什麼樣的人,而是你成爲了什麼樣的人。”

人生最大的錯覺,就是多條朋友路好走。

但社會的殘酷真相是,你不優秀,認識誰都沒用。

你認識多少人,遠沒有你自己是誰來的重要。

與其在觥籌交錯中耗費心力,不如多一些獨處的時間來豐富自己。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你足夠強大,世界纔會對你溫柔以待。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裏寫道:

想要讓生活變得快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

生活需要大掃除,朋友圈同樣如此。

不舒服的關係,當斷;消耗你的人,當舍;無效的社交,當離。

將無關緊要的人請出生命,才能騰出空來擁抱知己二三,見識天地廣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