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秋《人的全景:彈簧人、思維體操與進步》 人的全景:彈簧人、思維體操與進步

人的全景:彈簧人、思維體操與進步

理論篇 人的全景

第一章 解構思與行

全因模型

特性

平衡

穩定

分類

平衡態

需要產生的源頭,是需要產生的原因

負反饋

需要是由平衡態失衡引發的。我們由需要引發的一切行爲或思考都服務於一個目的,那就是恢復和維持平衡

我們偏離平衡時,會產生恢復平衡的需要,進而產生動機,並激發行爲。

經驗價值清單

個人的經歷、

體驗,以及從中總結出的經驗、

規律

還有最終抽象出的價值觀

人與人之間經驗價值清單的不同,就是人們在思考、決策、行爲等方面產生不同的根源所在

經驗價值清單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爲模式

比較器

比較引發了絕大部分的心理失衡,它在一切心理需要中貫穿始終

平衡補償機制

人們會通過改變認知的方式使自己恢復心理平衡

自我安慰

自找理由

自圓其說

自找臺階

意義

從全因模型的角度看,人只有處於平衡態中才能生存,人的思考和行爲就是負反饋,它服務於恢復和維持平衡態,人思考和行動的依據都來自經驗價值清單,人的心理失衡大多來源於比較,人應對心理失衡慣用的策略是動用平衡補償機制來助力其他方法。

第二章 思維操作間

歸納

找不同

我們不僅能比較出細節的不同,而且能感知模式的不同,人與人、物與物的不同

“找不同”正是比較器的底層運行邏輯

找相同

人類喜歡找規律,因爲規律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並且在思考時節省認知資源,從而使行動更加迅速,規律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找相同”就是我們的大腦發現規律、理解世界的核心程序

記憶

以熟記新

新近效應

壓縮

記憶是壓縮儲存的

關鍵要素

信息相對清晰、明確

關鍵要素之外

信息相對模糊、虛化,

只有那些被我們注意到的事物,纔會被存儲到短時記憶或長時記憶中。

記憶壓縮的價值

使我們的認知更爲集中和高效

記憶重構與記憶短路

當我們需要回憶事件的細節時,我們會根據自身的經驗進行慣性預測,填補之前由於記憶壓縮導致的記憶空白

我們的頭腦也會根據與關鍵要素相關的信息去填補記憶點之間的空白,從而完成重構。

搜索

從大腦中調取有用信息

演繹

用規律推演未來,人們對一件事的判斷和預測都是基於自己或前人過去總結的經驗和規律。

想象

疊加:把已有的信息和邏輯加在一起以解決複雜問題的方式

思考

意識和潛意識的完美結合

第三章 行爲助推器

情緒

一組中性情緒:驚訝-驚愕(Surprise-Startle)

兩組積極情緒:興趣-興奮(Interest-Excitement)、欣喜-愉快(Enjoyment-Joy)

五組負性情緒:憤怒-狂怒(Anger-Rage)、害怕-恐怖(Fear-Terror)、羞愧-恥辱(Shame-Humiliation)、輕蔑-厭惡(Contempt-Disgust)、悲傷-極度痛苦(Distress-Anguish)

快樂

快樂三角模型

“確立目標”

“構思方案”和“實施方案”

“達成目標”

興趣

做得好且有價值的事才能成爲興趣

興趣可以通過後天培養

慾望

慾望會儲存

安全

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利己

人有利己的傾向

利己傾向不等於自私

利他

利他亦是利己

利他是爲了讓世界更美好

第四章 思維與行爲的邊界

能量邊界

1. 能量原則——身體中的“蓄電池”

我們每天喫飯、喝水、休息,就是在給這塊“蓄電池”充電,給身體補給能量。

這塊“蓄電池”的容量,就是我們的能量邊界。

2. 能耗最低傾向——身體的“省電模式”

人傾向於消耗最低的能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3. 當下高能耗——抵抗失衡

社會比較

保障未來的能耗最低

4. 應對能量邊界——爲“蓄電池”擴容

如何爲自己身體中的“蓄電池”擴容,拓展自己的能量邊界?

堅持鍛鍊

5. 善用能量

聚焦、專注

信息邊界

1. 認知資源有限——同時處理的信息有限

2. 通過練習轉換加工方式

如何使一項任務從控制性加工轉化爲自動化加工?

進行大量有效的刻意練習。

3. 專注時間段

4. “看不到想不到”——想象僅侷限於接觸過的信息

5. 非全信息侷限——人都是“短視”的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的認知資源也是有限的

每一個人能夠擁有的知識量存在上限

效用邊界

1. 邊際效用遞減——求新、求變、求更高的根本原因

“邊際效用遞減”

韋伯-費希納定律

當物理量成幾何級數增長時,心理量成算術級數增長。

也就是說,當外界刺激大幅增加時,人的心理感覺只有輕微的變化

我們對外界刺激增長的絕對值並不敏感,更多的感受來自刺激變化的百分比,這也爲邊際效用遞減提供了生理心理學依據

2. 心懷感恩

感恩是一種名譽上的回報,是對別人實施善行的一種獎勵,可以促成下一次善行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崗位是維持長久工作動力的關鍵

實踐篇 進步階梯

第五章 夯實基礎:本性

本能之誤

1. 丟掉“動物性”

克服本能之誤是進步的前提和基礎,是進步階梯的第一步。

2. 用方法而非本性做事

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爲,避免本能之誤

3. 不順眼警報

“不順眼警報”亮起——這個人現在很可能在學習上或工作上給你帶來了壓力,你很可能已經陷入攀比和嫉妒的陷阱中。

過度比較

1. 由比較而來的錯誤

不論比輸還是比贏,我們的情緒和行爲都會被結果牽動

嫉妒向上,傲慢向下

2. 嫉妒與“同喜診斷”

怎樣才能克服嫉妒情緒呢?

盡人事、聽天命

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向下看找回存在感。

隨喜

保持平和的心境,放棄社會比較

真心誠意地爲他人的成功感到開心

3. 傲慢與“直問缺點法”

要克服傲慢這種毛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予其現實的打擊”。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情緒失控

1. 失控的情緒是野獸

成功者是沒有情緒的

2. 思維體操:延遲法

憤怒則會在幾分鐘後消退。 [1] 既然憤怒持續的時間並不長,那我們只需控制自己在那短短几分鐘內的情緒即可

用書寫的方法來發泄自己的憤怒

慾望無限

1. 貪婪打敗幸福

我們對利益的追求總是“無止境的”

我們每天沉浸在“如何獲得”這個問題中,而忘記體會已經擁有的幸福

2. 思維體操:感恩快樂法

感恩並珍惜已經擁有的

第六章 新手起步:溝通

假設信息填補

假設信息填補

假設信息填補最大的漏洞在於,人們總用自己來填補他人,得出的結論往往很主觀,因此無法客觀、全面地看到他人的全貌。

人類很多狹隘且自以爲是的判斷都來源於假設信息填補。

“假設信息填補”4條主要途徑

觀察言談舉止,

進行言語交流,

共享工作經歷,

共享生活經歷

無處不在的假設信息填補

人們喜歡推己及人

你很善良,就會傾向於認爲對方也善良;

你愛財,就會傾向於認爲對方也愛財;

你是個疑心重的人,就會傾向於認爲對方也在懷疑你;

你計謀多,就會傾向於認爲對方也經常對你下套

假設信息填補本身不一定是錯誤的,有的時候用經驗去判斷一個人是非常高效的,但前提是你有足夠多的經驗支撐

思維體操:模型法與第三方諮詢

如何應對他人對自己的假設信息填補?

模型法

先在心中建立幾類人的行爲價值模型

如何避免自己對他人的不真實的假設信息填補?

參考第三方的意見,多問問別人的意見

確認有必要

推測必誤解

每個人對他人的瞭解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進行推測的,在非全信息侷限和假設信息填補的影響下,推測必定會產生誤解

我們還會受到新近效應的影響。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最新接收的信息和經驗去思考問題,推測他人,但它們也許並不適合當下的情境,這就有可能造成誤解

誤解的其他推手

透明度錯覺

指的是在溝通中,每個人都以爲他人能夠很清楚地瞭解自己所傳遞的信息,從而產生一種錯覺:“我與他之間的溝通是透明的、無障礙的。”除此之外,人們通常還會以爲自己完全瞭解對方所傳達的信息,這往往會直接導致誤解產生。

維持判斷力自信

人都有維持判斷力自信的傾向,不願意輕易承認自己有錯。

情緒化

沒有人喜歡被誤解,因此當被他人誤解時,人們通常會本能地反抗,同時會出現負面情緒。

誤解百分百,確認有必要

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推測必誤解,誤解百分之百會發生,你不可能完全理解別人,也不要奢望別人能完全理解你。

在認識到誤解百分之百會發生後,我們要直面誤解。如果你不確定與對方之間是否產生了誤解,一定要和對方直接溝通並進行再次確認,甚至是多次確認

在誤解產生之後,我們要加強“職業化溝通”

溝通者要儘量避免情緒帶來的影響,要就事論事,不要泛化問題,更不要進行人身攻擊或是被情緒主導從而使自己產生偏見,要多陳述事實,少代入個人觀點。

拆解溝通全過程

溝通小技巧

溝通中,誤解的產生是由語言的侷限性、熟悉偏好和假設信息填補造成的

但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好溝通的人呢?

要儘量做到多說幾句,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儘量多從不同角度重複表達自己的想法,以避免誤解

我們要學會傾聽,全面把握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儘可能減少因熟悉偏好導致的信息獲取不全

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去想想事情是什麼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不要被假設信息填補遮住了眼睛

第七章 初級挑戰:觀念

價值觀

不同社會、不同地區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的邊際效用塑造了道德規範的上下邊界,形成“道德緯度帶”。

非邏輯接受

什麼是非邏輯接受

對全新事物毫無阻力、不加邏輯分析就接納的現象,稱之爲“非邏輯接受”

這裏所說的全新事物,指的是大腦在這個維度從未接受過任何同類信息的情況下,首次出現的事物

人在決策時,之前獲得的信息會成爲之後判斷的依據和標尺

思維體操:學會“拆地基”

我們要學會對頭腦中存有的觀念,尤其是已存在多年的觀念進行拆解,尋找其最底層的邏輯根基,這就是“拆地基”。

要看這個邏輯根基是否符合人性最根本的訴求,這種訴求可通過平衡態的模型來分析

在這個基礎上,觀念需要將尋找到的邏輯根基與不證自明的公理進行比對

幼年經歷如何影響人生

印刻效應

雁、鵝、鴨等禽類在破殼而出後會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體當作母親,不論這個物體是什麼,它們會表現出相當明顯的尾隨反應,生物學家將這種反應稱爲“印刻效應” 。

人類雖然並不受印刻效應影響,但在生命的早期,人就像一張白紙,對接觸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會非邏輯接受,這些信息塑造了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爲習慣。之後,人會‘理所應當’地按這種方式進行思考、行動和生活,並且很少會有質疑和反思。 

成長環境和教養方式塑造大腦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身教往往比言傳更有效。父母注重自己的言行,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小鴨子模板

一個人從成長環境中接受了一種新經驗後,會像小鴨子一樣接受它、依賴它。

一種經驗被接受的時間越長,我們用得就越順手。對那些被接受的時間長而且還算有用的經驗,我們是極其不願意替換的,最多隻是對其做些調整。

舊觀念裁決新信息

人很容易被之前接受過的觀念左右,具體來說:每個人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做出評價和判斷時,都會以之前持有的觀念爲出發點,這些“前觀念”就像法官一樣,有着絕對的權威和“話語權”,對後續進入的信息“評頭論足”,甚至做出“價值審判”。

舊觀念勝出

無主洞易佔,有主洞難得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座有很多個洞穴的山,一旦有洞穴是空的,新事物就像剛來的小動物那樣可以很自然、很順利地鑽進去。但對於已經有主的洞穴來說,後來的事物想要佔領它,往往是喫力不討好的,勢必要和洞穴的原主人進行一番惡鬥

成本導致舊觀念勝出

人們之所以會排斥那些與自己原有觀念不同的次新觀念,是成本與收益計算的結果。

接受次新觀念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兩點

能量成本

能量是人們接受次新觀念的基礎,因爲人們需要有足夠大的能量才能克服“新”帶來的衝擊。當一個人預測自己的能量不夠時,必定無法接受次新觀念。

替換成本

付出的越多,替換成本就越高,人們對於舊觀念也就越難拋棄

收益的計算則更復雜,需要先減去因“新舊替換”造成的既得利益損失,再加上可預測的未來收益

成爲“熱情好客”的洞主

一個人對不同觀念的兼容能力,影響着他的成就高度。

新觀念 有可能會在關鍵時刻爲你打開機遇之門

固執背後的盤根錯節

舊觀念勝出和無法說服的區別

舊觀念勝出

指的是個人心中每天都會面對的各類事物的新舊觀念衝突

無法說服

指兩人觀念衝突時一方企圖說服另一方的特定情境。

人們爲什麼“無法說服”

一個觀念形成的時間越長,背後支撐它的經歷和經驗就越多,這個觀念就越牢靠

思維體操:假設法+找源頭+建通道

正因爲“無法說服”,所以人要改變已有觀念是非常痛苦的。要改變一個固有的觀念,可能需要付出比接受這個觀念時多幾倍的努力

人們要改變觀念,不僅僅意味着自己在當下問題上錯了,還意味着與這個問題相關的許多觀念都錯了。

假設法或假設他人有理法

先假設對方的觀念是對的(每種都是對的),那我自己有哪些觀念存在問題,這些觀念存在哪些問題?

在“無法說服”的影響下,當我們試圖說服他人時,可以循序漸進,

給新觀念建立與其已有觀念相連接的通道,從而讓這個新觀念更容易被人接受

多寶豆——擁抱新觀念

多寶豆

人生的每一段經歷和見識,都如同一顆顆豆子被存入口袋,隨着口袋裏的豆子越多,人在面對一件事或一個問題時,就會有更多的經驗、更多的思考方向和備選方案。一個人的經驗足夠多,就像口袋中累積了足夠多種類的豆子.

多寶豆帶來包容和創造力

“多寶豆”帶來的多元視角讓人更包容

不同的“豆子”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選擇,進而成爲一個更包容的人

“多寶豆”帶來的多元視角還能提升人的創造力

“多寶豆”提供給我們的,是更豐富的想象力和更多元的思維路徑,而這些都是提升創造力的重要方法。

思維體操:成長四益

開卷有益、出門有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是我們豐富經驗價值清單的重要方式,因爲我們的時間終究是有限的,不可能親身去經歷所有事情。

開口有益、交流有益

先講出來,再互動。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爲理解了某些知識,但其實似懂非懂,只有當我們能夠邏輯清晰地講出來時,才能說“我真的理解了”

交流依靠的是雙方語言的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而這正是人們驗證自己的“多寶豆”,並從他人那兒獲取更多“多寶豆”的最佳途徑。

第八章 中級蛻變:改變

改變活化能——禁錮人和世界的力量

改變自己需要跨越活化能

活化能是一個化學概念,用來定義化學反應開始發生時所需要的能量。

做一件事需要耗費的能量越高,改變活化能就越高,完成這件事就越困難

思維體操:藉助催化劑、預估困難減半

人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力量,才能跨越活化能,完成改變。

降低改變活化能,具體來說就是將你對一件事情的困難程度的預估減少一半。

改變虛弱期——變化的必經之路

伴隨改變而來的陣痛

改變虛弱期

改變是無法一蹴而就的,改變後的一段時間必然伴隨着成績和效率的降低,這段時間就是“改變虛弱期”,

理解改變虛弱期

赫布定律

又名“突觸學習定律”

當細胞A的一個軸突和細胞B很近,足以對它產生影響,並且持久地、不斷地參與了對細胞B的興奮,那麼在這兩個細胞身上或其中之一會發生某種生長過程或新陳代謝的變化,從而使A與B的聯繫得到增強。

記憶草地”一節中,我們說人的頭腦就像一片草地,外部信息進入大腦就會在草地上留下痕跡,當這個信息反覆出現時,草地會被踩平並形成路,而且會慢慢地從小路變成大路,直到變成鐵軌,越來越好走

思維體操:重設比較對象

①給自己的改變找到完整的“證據鏈”,這是前提也是基礎:當你確信一個改變會帶來好處時,中途放棄的成本就相應提高了

②重視練習,並不斷提醒自己練習的重要性

③適當拋棄經驗,改就改得徹底

變化惰性——人天性拒絕改變

變化有“惰性”

牛頓運動定律

“每一個物體都會保持自身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自身的狀態爲止”

人也不例外,人總是傾向於維持原有狀態,不願意改變。

改變是一件“費勁”的事。爲了節省能量,人們自然不願意改變。

既得利益強化惰性——不改變也挺好

相對無阻力

如果人不改變也能“活着”,索性就不變。這裏的既得利益者,指的是那些在社會生活中處於相對無阻力狀態下的人們

所謂“相對無阻力”,指的不僅僅是生活條件優越,只要目前生活中沒有重大危機,都是相對無阻力的狀態。

現實生活中,只有強大的外部力量纔會迫使人們做出改變

跳出既得利益

想要擺脫既得利益的束縛,克服變化惰性,我們需要做到居安思危,面對外部機會,要勇於嘗試和接納

熟悉偏好

即人會偏好自己熟悉的東西

一是熟悉的事物更易於認知,消耗更少的能量;

二是熟悉的事物能給人帶來安全感,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下,更有利生存。

除了省力,熟悉的事物意味着能夠運用經驗進行預測,意味着安全感。

熟悉偏好邏輯圖

扳道工——你的人生軌道可以改變嗎

生活就是一條重複的軌道

人的思維最大的侷限就在於“看不到想不到”,只有依靠外力被“扳道”後,纔有可能瞭解自己從未知曉的世界

“扳道”是一個人的思維、理念和見識得到擴展的轉折點,會讓一個人看到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

思維體操:“自我扳道工”

如果可以在頭腦中植入一個“扳道工”,敏銳地發現並把握住每一個能爲自己思維“扳道”的外部機會,人就能擺脫一些舊思維的束縛,更新自己的軌道

第九章 中級飛躍:創新

創新的本質

什麼是創新?

所謂創意、創新,就是把兩個原本看似沒有聯繫的事物,通過某種邏輯聯繫起來

創新即疊加

創新來源於疊加,是人們對頭腦中已有事物和邏輯的一種組合

製造創新

創新材料

自然界已有的不同元素(事物、概念)

多種思維邏輯,這是人們通過觀察自然界而得到的,其中包括組合、類比、取反和拆分,還有性變、形變等

阻礙創新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也叫記憶鐵軌

新信息在我們頭腦中留下印記就好比記憶草地上新出現一條路,不斷地重複、提取和運用這一信息會將這條“路”不斷拓寬,甚至使其變成鐵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運用這條信息的速度會越來越快,那麼當我們遇到類似情境時,就很難產生新想法了,因爲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已經形成的記憶鐵軌,這遠比建造新路要快捷得多。

思維定式是說人們積累的經驗、思維規律,會在反覆使用中形成穩定的路線、模式

功能固着

人有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種物體的傾向,一旦認定物體原有的功能,就不再考慮其在其他方面的作用,這個傾向就是功能固着

例如,我們通常認爲只有用螺絲刀才能把螺絲擰緊,而想不到硬幣也可以

打開創新的鐐銬

要想擁有創造性思維,你需要一個放鬆的、不受限制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頭腦中的元素可以天馬行空地產生連接。

保護“創意新生兒”

“醜醜的新生兒”

有孩子的人幾乎都知道,孩子在剛出生時都不怎麼漂亮,甚至有些“醜”——皮膚紫紅且佈滿褶皺。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皮膚就變得細膩飽滿,五官逐漸清晰,非常討人喜歡。

創意也是如此,所有創意在剛誕生時都漏洞百出且十分脆弱。但它們都個性鮮活、充滿生機,只要經過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就有可能發展成完美的創意

面對“醜小孩”,放下完美主義

激發創意的初期,人們除了要拋開對自己的完美主義,對他人更應做到不否定、不批判,接納別人的“不完美”。

不允許參與者批判上一個人提出的觀點,每個人只能說自己的,有時甚至不允許參與者在他人發言的過程中露出任何懷疑的表情

重視反饋,虛心接納意見

先接納“平庸”,再走向“偉大”

創新實操攻略——成爲創新專家

忘掉需求,抓住痛點

所謂痛點,就是人們心中的不爽、日常中的不便或不能

拆解痛點,清楚哪裏痛纔是關鍵

所有痛點都是由侷限導致的

如何發現真正的痛點?

對問題進行層層拆解,找到最小的不可拆分單元,確定痛點的精確位置

一日一新——讓創新成爲習慣

一日一言,要善於總結規律,每日總結一條規律

創新規律,需要我們經常蒐集已有的創新案例,從中總結創新規律,以充實自己的經驗價值清單

事物發展規律,這種規律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經常總結事物發展規律有助於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且有助於我們提高歸納能力和洞察力,進而對痛點的拆解也會更爲精準

一日一書,要博學多識

瞭解的元素越多,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多讀書、多遊歷、多交流,蒐集更多的“多寶豆”,這有助於人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觀念,這些知識和觀念進一步拆解和疊加,產生創新的概率自然更高

要堅持一日一新

無論從事哪種工作,都堅持每天至少一個創新想法,時刻在頭腦中對自己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拆解、元素騰挪、元素疊加這一系列動作

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這一系列動作就會成爲我們頭腦中的自動化加工過程,一遇到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使用這一方法進行處理。那時,創新就會成爲我們日常的一個生活習慣、一種自覺意識。

要掌握思維訓練方法

曼陀羅法、分合法、逆向思考法、屬性列舉法、希望點列舉法、優缺點列舉法、5W2H檢討法、目錄法等

要勤于思考

只有使腦子不停地思考,才能使各種創意不斷地待機輪巡,進行碰撞

人類創新曆程——從疊加開始的輝煌

人類最初的創新來源於自然界——石器時代

所謂創新,就是利用當下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環境下對事物進行改造和發展,或提出有別於之前的方法

肉+火=更美味的肉,這就是“烹飪”

“黏土+水+火”,陶器就這樣誕生了

“海水+陶器+火”,煮鹽的技術也被創造出來了

自然物與創新物的疊加——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自然物與創新物的疊加

將製陶技術與紅銅、錫、鉛等金屬元素疊加,發明出新的“青銅冶煉術”

思維邏輯——讓創新起飛

思維邏輯

“組合”

將不同的物品、技術拼接到一起,就是“組合”

把看起來不相關的東西重新組合,使之形成聯繫,這就是“組合”這個思維邏輯的關鍵點

“類比”

通過比較兩個不同的事物,從中找到它們的類似之處,這種思維邏輯在技術創新上被反覆使用。

“取反”

“取反”實際上就是逆向思維

風能夠吹動扇,而反過來扇也能扇動風,這就是“取反”思維邏輯

“拆分”

就是將整體變爲部分

“阿米巴管理制度”,即把龐大的組織拆分成一個個獨立的小組織,讓它們獨立經營,獨立覈算。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膽的管理制度創新,將“拆分”這種思維邏輯應用到了極致。

第十章 高級進階:不知之障

高山俯瞰——不同層級眼中的世界

高山俯瞰

處在不用位置的人的經驗價值清單不同,失衡源和負反饋的方式也存在差異,因此決策、動機和行爲也自然不同。

位置不同,考慮的角度也不同,相應的做出的行爲舉動也會有很大不同

不知有不知無——不知道別人有,則不知道自己無

不知他有,不知我無

第一層含義是人永遠無法想象到自己從未見過、從未接觸過的事物,這是“不知自己沒有什麼”的問題

第二層含義是人們很難認清自己能力的高低,這是“不知自己沒有多少”的問題。

不知道別人有什麼、自己沒有什麼,不知道他人有多少、自己無多少,這就是“不知有不知無”。

真正的危險在於,我們通常不能發現自己的這種“無知”。

比自己以爲的差一點

我們經常會混淆“知道”和“理解”。儘管只看到了事物的局部,卻誤以爲自己已經掌握了全局

達克效應

在羣體中,表現最差的人往往是最高估自己能力的人

對事物4個不同的認知層次

聽說過、知道、理解、自己能講出

這4個認知層次之間就像見過車、會開車、會修車和會造車一樣,差距巨大。

思維體操:放大鏡思維

結構化思維

積極的價值觀

我們既要對已知保持謹慎,又要對未知心存敬畏,只有這樣才能掙脫“不知有不知無”的束縛,找到前進的道路。

雪山困境——人到高處,弱點必現

壓力越大越容易出錯

雪山困境

爬雪山時,所處的海拔越高,氧氣就越稀薄,爬山者越容易出現動作變形。

同樣一個動作,在低海拔可以輕鬆完成,但隨着海拔升高,氣溫、氣壓降低,就越難輕鬆完成。

雪山困境的形成原因

個人存在的短板在層級越高時越容易被放大

不知有不知無,這種思維侷限決定了人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

改變虛弱期使身處高位之人沒有機會和時間去改變

應對“雪山困境”最爲有效的手段

合理組合長板

知邊界——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清晰邊界,高效成長

認識你自己

一個目光敏銳、見識深刻的人,倘若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那他離完人就不遠了。

當我們在大邊界、大範圍裏不斷嘗試,逐漸清晰自己具體的定位時,就能知道自己在哪個圈子裏會做得更好

人的成長是一種從模糊邊界到清晰邊界的歷程。而最高效的成長是在邊界範圍清晰後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

爲什麼認識自己的邊界很重要?

一個人“以爲的自己”和“實際的自己”重合越多,這個人在有關自己的事上做出正確決策和判斷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能力圈與行動圈

如何才能認識自己?

歌德還曾說過:“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絕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相信大家通過持續多年的行動,一定能透徹地瞭解自己的邊界,從而在自己的長項上做到更好

知邊界邏輯圖

第十一章 總裁跨越:彈簧迷霧

維持判斷力自信——認錯的阻力

判斷力是生存所必需的

人們對自己的判斷似乎有一種“執念”——堅信自己是對的,

根源就在於人需要維持自己的判斷力自信。

判斷力究竟有多重要

在康德眼裏,“在悟性和理性 之間,仍有一箇中間分子,這就是判斷力” ,這是一種連接經驗與原理的能力。

人們會在心裏對自己的判斷力強弱做一個評估,判斷力弱可能意味着自己不如別人,生存能力差,甚至會被淘汰。

所以,每當有人指出我們的錯誤,或對我們的判斷提出反對意見時,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在一場判斷力的博弈中“落了下風”,心理平衡被打破。爲了恢復心理平衡,維持判斷力自信,就幾乎沒有人願意輕易承認自己判斷失誤,都會本能且固執地堅持原有觀點。

什麼叫判斷力?

判斷力是人們從自己的經驗價值清單中搜尋方法,並用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人們失衡後,進行負反饋方案選擇以迴歸平衡的一種能力

維持判斷力自信是認錯的阻力

人們的很多錯誤都來源於維持判斷力自信。當每個人都以爲可以用這種方式爲自己體面地守住一方領域時,殊不知偏執和自負的漏洞早已暴露無遺,並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思維體操:本人與作品分開,錯現己強

專家”認錯之所以難,除了爲了維持判斷力自信外,還因爲一旦承認自己有錯,他們的潛意識就會預測將有大量判斷體系重建的工作要去做。

將你每一次的“作品”與自己區分開來,就是克服判斷力自信的第一步,之後你就能更好地接受他人的質疑與批評,看到自己的錯誤。

判斷力很重要,但判斷力自信沒那麼重要,打破自己對判斷力自信的執念,開啓自省 的閘門,先破後立,人就會不斷進步、更加優秀。

一個人如果能夠低下頭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意味着他可以隨時調整錯誤方向,避免損失,使自己和組織做正確的事,這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期待性尋證

人們總是傾向於發現自己相信的

人們爲了證明自己的想法、觀點和判斷是對的,面對多種多樣的信息,往往只能看到那些與自己想法一致的,而忽略與之相悖的,判斷的偏見和誤差往往來源於此,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爲“證實性偏差”。

期待性尋證”,也就是說人們會在自己期待的方向上尋找證據以支持自己的判斷。

無意識的“證實思維”

一是人們往往先有結論,再找證據;

二是人們找證據時往往傾向於證實而不是證僞

“科學家思維”和“反過來想”

科學家思維

當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應帶着中立的態度去探索結論,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相信自己的經驗或他人的結論。

比如,想知道“人工智能會毀滅地球”這一論斷是真是假,不要在搜索引擎裏直接輸入“人工智能會毀滅地球嗎”

我們應該搜索“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發展史”等相對中立的詞條,通過找證據去探索這句話到底在說什麼,而不是一開始就先給出結論

反過來想

證僞”這個詞通俗一點來講,其實就是反過來想。要對抗期待性尋證可以進行“期待性證僞”。對待自己頭腦中固有的經驗和“前觀念法官”,我們要學會站在其對立面思考,積極尋找能證僞的證據。哪怕只用一分鐘去反問自己“如果行不通呢?”

記憶的修改——記憶爲我而變

記憶會被修改

我們的記憶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經常會受到各種因素和新信息的干擾,當再次被提取時,它們已經被修改了

記憶有壓縮的特性,而記憶壓縮正是記憶被修改的重要前提——因爲記憶的存儲並不全面,這就給日後記憶的修改留下了空間。

在一片記憶草地中,那些零碎的信息就像腳印,如果附近其他腳印很多,那當我們再次來尋找當初的腳時,就很可能與其他腳印(記憶)混雜在一起。

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修改記憶

記憶修改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對自我價值的保護和每個人避免失衡的傾向。

爲了迎合自我(包括自尊),我們會根據自己的認知對記憶進行加工,並以此來穩定我們的自我評價。

自我說服——事前自找理由,事後自找臺階

自我說服的來源

自我說服,是不加質疑、不加反思地找到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證明自己“沒錯”。

“自我說服”途徑

“事前自找理由”

“事前自找理由”促發行動

“事後自找臺階”

“事後自找臺階”緩解壓力

思維體操:“30%原則”

事前自找理由”,用30%做乘法

一開始往往認爲某個項目特別好,未來一定能成功,但最終該項目完成後,往往只能達到最初預想的30%。

事後自找臺階”,用30%做加法

在失敗後,人們往往不願承認這是因自己的錯誤而導致的,那就不妨先假設自己需要爲此事承擔的責任爲0,我會在此基礎上加上30%,也就是說,此刻我需要爲失敗負的責任爲30%,之後我再去思考是哪30%需要由我自己來承擔。

自我說服邏輯圖

單傾選擇——“冠冕堂皇”藉口下的利己選擇

單傾選擇的不同體現

人的單傾選擇大致可以分三種情況

一是顯性單傾,即人非常清晰自己在利己,一旦時機成熟就會行動,等同於找藉口;

二是模糊單傾,即人模模糊糊有點意識,但是沒有深入剖析自己的行爲是在利己;

三是隱性單傾,即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其實就是利己,也沒有意識到潛意識啓動了彈簧對經驗做了修改,從而偏離了事實。

社會評價與單傾選擇

我們的很多單傾選擇都是在包裝自己的利己動機,爲了讓他人眼中的自己看起來不那麼糟糕罷了

單傾選擇邏輯圖

思維體操:利益加減法之崗位變動法

在“利益加減”中,人們會越來越瞭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對自己的目標也會越來越明確。這樣,人們就能想清楚自己真正該如何決策,避免因判斷失誤、匆忙行動而做出錯誤選擇。

飯碗正義——以“正義”之名保護飯碗

爲保護飯碗而生的“正義”

當人們賴以生存的“飯碗”受到威脅時,平衡態會大幅失衡。爲了恢復平衡,人們往往會動用平衡補償機制調低威脅者的重要性,並調高自己的重要性,在價值判斷上反對威脅者,並認爲自己是絕對“正義”的。

這時,人們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是支持自己的證據和反對對方的聲音,這就是“飯碗正義”。

正義的背後是生存和利益

“飯碗正義”源自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

當外部事件發生時,人們會首先搜索自己的經驗清單來判斷當下的處境是否危險,如果得出“有危險”的結論,我們體內會分泌大量壓力激素,併產生恐懼感和壓力感,這時的我們處於失衡狀態,併產生了恢復平衡的動機

爲了恢復平衡並保障生存和利益,在產生動機後,絕大部分人會啓動頭腦中的“平衡補償機制”,在價值清單中搜索有利於自己的證據.

思維體操:利益加減法之角色變換法

利益加減法之角色變換法

你可以先假設自己已經離職,不再在原行業或部門,或假設自己現在處於對立一方或其他部門,這時你會怎樣看待原來的問題?

如果角色變換後,你覺得原來堅持的事情現在不一定堅持了,就說明你原來處在“飯碗正義”中;

如果變換了視角後,你仍覺得這件事該做,那就勇敢去做吧!

第十二章 統帥止步:終極侷限

自查無錯——行檢同一法,己錯不能查

爲何我們察覺不到自己的錯誤?

因爲我們日常所做的決策只基於一套方法、一套標準,它就是我們的經驗價值清單。

因爲人用來做決策的經驗價值清單隻有一套,我們無法用另一套對自己的決策進行驗算,所以即使錯了自己也發現不了。

人人都會“自查無錯”

因爲我們都是用自己的判定標準來權衡,沒有感同身受地理解對方的深層思考。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判斷標準思考,同時又用同一套判斷標準審視,結果就是,幾乎沒有人會意識到自己的決策是有問題的。

競爭——自查無錯的剋星

當看到競爭對手錶現得更好時,你立刻就能意識到自己的方法是錯誤的或者低效的

只有養成日常糾偏的習慣和方法,才能真正降低自查無錯的危害。

警笛、第二套經驗價值清單與照鏡子

我們很難擺脫個體固有的思維方式,總會以固化的模式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要想走出“此山”,從彼處看清世界的真面目,就要先衝破自查無錯的屏障。

我們可以靠別人來檢驗自己

首先,我們需要在頭腦中放入一個“警笛”,時時提醒自己:“我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我的做法並不是最好的

其次,我們需要擁有足夠開放的心態,瞭解第二套或多套經驗價值清單

最後,我們需要在身邊尋找“鏡子”。有的時候,固化的思維模式讓我們無法看清別人的思路好在哪裏,壞在哪裏,這就是“不知有不知無”的其中一種表現。

思維體操:月鏡糾偏

如果有一個月沒有人給你提過意見,那你就需要注意了,這說明你已經陷入了自查無錯的陷阱中,你正在犯錯,而且可能是很大的錯。

將“照鏡子”糾偏培養成定期動作,如果沒有和他人、世界進行對照,從而得到不同的反饋,我們永遠都走不出自查無錯的誤區。

自查無錯邏輯圖

第十三章 全面進步

實踐進步階梯

《人的全景:彈簧人、思維體操與進步》書籍脈絡

後記總結與感悟

經常聽人說:三歲看到老、性格決定命運。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兩句話有了更爲深刻的理解。

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接收外界信息,所謂的一手資料其實是別人經驗的總結,我們大腦就像是一個個山洞,接收的信息很容易就會進入到山洞中且根深蒂固,同時,我們的大腦也有個特性就是接收的信息無條件接受且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強化,我們習慣屏蔽與自己認知相悖的信息。

人是脆弱的,我們會逆來接受所以信息,無論它正確與否;但同時又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在保留部分原始特性的人類也擁有着自我改變的特性,而很多好的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是反人性的,所以纔有必要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去夯實進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應該行進的方向,剩下的就是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避免踩坑,向着內心想要的目標大步邁進纔是,一路跌跌撞撞,不斷在自己腦海中積累“多寶豆”,並隨着歲月的流逝不斷剔除不適合的,保留最正確的;勇於嘗試新鮮事物敢於邁出自己舒適圈;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清楚自己的長短板。

正所謂幼年小鴨子,少年多寶豆,青年扳道工,中年知邊界。這就是全因模型對人生的總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