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100多萬字,是我提前應對中年危機的後手

幾年前的我,在工作上漸漸度過了手忙腳亂、疲於應對的階段後,在想轉型又暫時不知道往哪裏轉的迷茫中,在守望孩子成長逐漸不用花費我業餘所有精力時,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

接下來,我要做些什麼?

並不是無事可做,只是對自己有要求,只是敏感地覺察到外在的庸庸碌碌、機械重複,會很快耗盡自己的熱情,會讓工作、生活因深重的倦怠感迅速墜入情感、靈性枯竭的深淵。

無非是提前考慮,着手應對中年危機,早在尚處於拋物線前半段的時候,爲將來身心狀態都置於拋物線後半段時做的謀劃罷了。

梁實秋先生說:“我們無數次看到了,一個窩囊的中年抵達不到一個歡快的老年。這正像江河,一個渾濁的上段不可能帶來一個清澈的下段。”

看到、聽到那麼多中年人、老年人的故事,深知梁先生這句真真是智慧洞察之語。

爲了讓自己的人生後半段有精彩的故事,而不是淪爲無奈之下的事故,思來想去,一個偶然的契機,引出了後面這已經碼出的100多萬字。

寫,大概是我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中用得最順手的工具了:

年少時懵懵懂懂地開始,後來不斷被鼓勵被激發熱情,再後來長期浸淫其中,用它來抒發,來記錄,來梳理,來自救,來療愈……不過是走在最熟悉的路上,不斷遇見新奇美麗的風景。

就這樣,寫着寫着,就有了100多萬字——這不包括之前那些大大小小的筆記本手寫內容,只是電腦裏便於統計數字的一些文檔累加。

有朋友驚奇於我持續接近兩年的日更公開發文;更有朋友驚詫於我每天都有話說,都能有成篇的文字出現,認爲這個比較厲害;還有很多朋友對“100多萬字”無比驚訝,覺得那是海量的數據。

其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開始寫,有足夠多的閱歷,有足夠細緻的體察,又有足夠大的決心,寫着寫着就到了。

這並不難。真的。

很多朋友不過是被“我做不到”和“100萬字超出我的能力”這兩大自唸的魔咒封印了,只要願意奮力突破,先寫下第1篇,持續咬牙寫出第2、第3篇,第200篇、300篇甚至第200萬、300萬字,就都會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這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最真實的體會。

如今,我離傳說中的“中年危機”的時間段越來越近,卻並沒有更加惶恐或慌亂,內心反倒因爲持續不斷地寫、隨時清理自省而更加從容篤定,對衰老也能更自然地接納,更加喜愛年齡漸長的自己。

宜未雨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老祖宗誠不我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