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兒踐行讀書會里解惑

      那天,我在羣裏拋出一個疑問,然後馬上引起一陣熱烈的討論,感覺很有收穫,現在分享給大家,你會發表什麼看法呢?

我:@王軍 當我心理能量不足的時候,我也常常有這樣的想法,我的環境讓我失望,我想學習時,身邊的人似乎都不欣賞你,不支持你,總是有人拉着我;我想運動,但是看到身邊的人都不動,可是抱怨沒用,爲什麼我們不能影響他人,沒有環境創造環境,帶動他人呢?

珍珠:“每次想改變,現狀總是會像地心引力那樣把我們拉回原地。”對嗎?[呲牙]“失望”來自“應該”:

我學習,所以身邊的人應該支持我;我運動,所以大家應該和我一起來。

兩個“應該”是否成立?

桃:@珍珠我感覺不應該成立。沒有尊重身邊的人。他應該成爲他自己,我們不能拿我們的要求去衡量別人。

我:@珍珠 我的身體裏有兩種思想在鬥爭感覺不應該成立,要尊重身邊的人成爲他自己,所以不說他們,不要求他們。但我內心裏又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或支持,這就是矛盾的地方。就像每天的早起,我早早起來,不打擾家人,但是到了該上學的時候,該上班的時候對他們還沒動靜就心生抱怨,怎麼還不起牀?要不遲到了。雖然我沒叫他們也沒說他們,但我內心裏是抗拒的。

珍珠:你舉的這個例子,裏面埋着很多的情緒,情緒來自信念,完全值得做一次教練,我感覺你會有非常多的發現。

先簡單介紹一個ABC理論,a是事實,b是信念,c是情緒。不是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意思是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導致了你的感受。

a事實是:家人們在某一刻沒起牀,

c情緒是:你不高興。

b信念是什麼呢?如果不是“應該”,而是“期待”

我學習,期待身邊的人支持我;

我運動,期待大家和我一起來。

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什麼?

兩個“應該”是否成立?

我:其實應該說剛開始是期待的,但是期待並沒有得到期待的結果。假如開始我說我希望他怎麼樣,就把我的要求強加給了他,他不高興,我沒得到滿足,或者有時可能滿足,有時可能沒有滿足。所以就有了情緒,但是我不知道,我的信念是什麼

就在剛纔孩子他輔導班回來,先看一會電視,我理解,但是喫中飯,我叫他停下來,他還是不能停下來。還說我在家就不能盡興,我說那讓你一直看![偷笑][偷笑][偷笑]其實這個時候我是有情緒的。被電視情節所吸引,可以理解。他由此把我撇開,要麼就發生衝突,要麼就先脫離那個空間,我選擇脫離

珍珠:看到信念,情緒就不同了[呲牙]

雪黎:我覺得不應該成立,但是情緒真的不好控制,而且會影響孩子[裂開]

桃:我記得這個:B決定了C後面好像還有DEF。@雪黎 ️認識情緒很重要️,瞭解自己的內在信念也很重要

雪黎:如果仍然對別人有期望,說明自己並沒有真正邁出那一步,之前我就問過李老師,真的是應該選擇對自己好的

珍珠:之前有朋友說“老公不和我一起學習,我很鬱悶”,我反問她:學習與進步是你的需要,那老公的需要是什麼呢?如果你認爲你的需求合理,對方應該滿足你。那麼他的需求是不是也應該被滿足。

而且,春種秋收,先給再得,是自然界法則呀。

我們有提出期待和希望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期待的權利,對吧?[呲牙]

表達不表達是我們說了算的事,對方如何迴應是他們說了算的事。

陳豔:之前我很多時候都要求孩子和老公和我一樣,我覺得自己是爲了他們好,比如孩子出門上課,你讓他快點他就是慢慢地來,有時還說我不去上,多次吹催後他更煩躁了,即使出門大家都不開心。我也知道我上課無聊或者週末最好出去玩比較開心,但是我們爲了孩子成績跟上,必須去上。這時產生我心裏是我爲你好,你怎麼不聽,一包氣。我看看書中一段講到柯維如何讓孩子變得往好的方向發展時,我覺得是真正認可別人是別人,他們都是獨特的,哪怕是愛人還是孩子,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方式去表達給他們建議,但是最終選擇在他們身上。而孩子未成年,我更是觀察孩子的行爲特點,先接納他之後在去積極引導他。我慢慢開始心裏真正接受別人和我的不同,慢慢接受我的孩子行爲。

我:是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其實我應該選擇的不是生氣,而是共情孩子。

是的,知道要求人家和自己一樣不可能,可總有那麼幾次忘乎所以的癡心妄想,結果鬧了不愉快![偷笑]慢慢來,改變自己!謝謝!


當我重新整理這段文字時,突然發現珍珠老師說的ABC理論(a是事實,b是信念,c是情緒。不是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意思是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導致了你的感受。當時我不知道這信念是什麼?)

就是《高效能人士7個習慣》裏的刺激與迴應之間,你有選擇的自由。

那個信念就是人類的4大天賦: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

現在要搞明白的是你的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是怎麼樣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