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與黎明》:誰不是守着一點微光,活在黑暗之中?

《暗夜與黎明》分爲上下兩冊。封面的暗綠加上一個神祕的金色面具,浮雕的文字,妥妥的一種“低調的奢華”即視感。

沒想到裏面還有幾張插圖。那種類似木刻的黑白風格,粗獷而震撼,跟內容還是蠻搭的。

讀了一部分內容之後,我碰巧翻到了下冊最後面的人物關係圖,結果幾乎相當於提前知曉了結局。因爲人物關係圖和故事情節連接得十分緊密。基本上這張圖看懂了,情節脈絡也就一目瞭然了。

可見在寫作小說時,人物設立對於情節的推動有多麼重要。如果能提前瞭解到書中的人物關係,尤其那種是包含複雜人名的外國小說,不失爲一種事半功倍的閱讀方法。

又見巴約掛毯

雖然只是小說,但讀這本書也很漲歷史知識。

在書後的作者採訪中,肯·福萊特兩次提到了巴約掛毯。

一次是被問到如何進行寫作的調查研究工作的時候,他回答說:“研究工作進行得很艱難。這段歷史時期沒有太多史實資料和圖片,大部分該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是木製的,很多被腐蝕了。我參觀了英國很多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大教堂、斯托的盎格魯-撒克遜村、奧斯陸的維京海盜船博物館;此外,我還專門研究了巴約掛毯,包括存於法國巴約的掛毯原件以及在雷丁博物館的復刻件。”

還有一次是最後被問到做背景調查時,最感興趣的地點,他表示,“當然是存放巴約掛毯的巴約掛毯博物館。”

也是巧了,之前筆者讀過後浪汗青堂系列中的一本《諾曼征服:黑斯廷斯戰役與英格蘭諾曼王朝的崛起》,還專門寫了一篇書評介紹這幅神祕的掛毯。能從當時奇蹟般地保存至今的巴約掛毯幾乎是件無價珍寶。

肯·福萊特寫作時所涉獵的歷史背景,是在羅馬帝國土崩瓦解之後,維京海盜肆虐,英格蘭的一段混亂暗黑時期。(本書故事開始的公元997年,在中國正是是北宋至道三年,宋太宗駕崩,宋真宗繼位。)本身資料就非常少,巴約掛毯對於他的重要性就不難理解了,儘管掛毯內容真實客觀的成分到底有多少仍然存疑。

而對照之前看過的書,寫過的書評,書中的人物和我的距離也似乎更加近了一層,同時對於這段異國的久遠歷史也有了更深的瞭解。

三個人的故事

此外,我發現,這本書的確有讓人睡不着的功能。因爲不僅整個故事延續了肯·福萊特作品大氣恢宏,震撼人心的一貫傳統,裏面穿插的很多小故事也穿越了年代,直指人性最深處的善與惡。

埃德加眼睜睜看着女奴剛剛生下的男嬰,才吃了幾口奶,就被主人強行奪走,扔進冰冷的河水中,而自己竭盡全力也沒能改變嬰兒溺亡的命運。這個片段大半夜裏看得我汗毛直豎,睡意全無。身爲人母,看到如此野蠻殘忍的場景,真是久久意難平……

貴族女蕾格娜發現威爾夫在娶她之前,已有妻子和兒子,並且婚後仍然繼續往來。但她依然盲目地愛着照顧着他,直到他去世,又被威爾夫的兄弟覬覦,開啓了一段更加黑暗的生活。

埃德加、雷格娜,再加上對抗主教陰謀的修士奧爾德雷德,三個人分別代表了當時三個階級的生存狀況:平民、貴族、教會。

每個人都在暗夜中尋求黎明的到來,無論多麼希望多麼渺茫,也要恣意地活着。好在結局是向上的,儘管如很多人所說,好人熬出頭只能靠壞人自己暴斃,也是一種悲哀。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不是謹守着一小縷微光,把苦當作樂呢?唯有如此,纔有活着的動力,纔有可能堅持看到最後的黎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