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編輯》:都築響一, 善於發現新視點的另類藝術家

(文/亦濃)

都築響一,日本雜誌界一位不在編的編輯,被業界稱爲“異類”。也有人認爲,他是,另類的攝影師,會做書的出版家,善於發現美的藝術家。

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爲對滑板的熱愛都築響一踏進了出版業,做了一名編外人員,這份工作卻令他看到了其間的樂趣和意義,因爲採訪時間等,影響到了他的大學畢業。但卻絲毫未影響他後來的生活。

都築響一的《圈外編輯》講了8八個內容及一個結語:

做一本書要從何開始?如何養成自己的編劇視點;爲何是“RODESIDE”;沒人做過的事該如何下手;你爲誰做書;編輯能做什麼;你認爲出版的未來會如何;爲何開始經營網絡自媒體;代結語:進入“無流行”的時代。

縱觀全書,相當於作者都築響一的訪談錄或者答記者問。讀進去後會發現真的是乾貨滿滿。

要做一本書從何開始?

做就行了。不是有一句話嗎?“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就像那位莫斯科老兄,用手動打字機和複寫紙就可以出書,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羣體的力量可以集思廣益,也會南轅北轍、不了了之。有時候,決定去做比討論更重要。作者認爲,大家一起來、分攤責任是不行的。這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個和尚沒水喝”吧。

採訪要做的不是你知道很有趣的東西,而是你感覺好像很有趣的東西。你知道的,別人也會知道,而“好像很有趣的”,那別人或許是沒有看到過的。

在作者報道“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間”,其另類的做法得到了總編的大力支持,可見,想要做好一件事,平臺(及寬鬆的工作環境)很重要,同樣,上司的支持也很重要。作者是編外的自由撰稿者,在工作之初,尚無名氣之前,也是需要伯樂領路的。

尊重邊緣藝術

讀者投稿雜誌,那些人有才卻一輩子寂寂無名,不被媒體關注。作者卻從中發現了商機,或者說是雜誌的新視點。

他將同一位投稿的作者的作品整理歸納,對於優秀的作品的作者開創專輯版面予以介紹,別開生面的版面設計取得了巨大反響。

尊重邊緣藝術,尊重每一位投稿者,都築響一至少從這個層面爲雜誌贏得了很多好評。

說到邊緣藝術,作者能夠發現一切可以用來做書的資源,比如,死刑犯的畫稿。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還有那些喜歡性愛娃娃的人,他們或是害怕真正的女人,或是有精神障礙的人,但他們也有正常的生理需求。他們將性愛娃娃當作女人,與娃娃的日常拍出的照片效果跟其他人也沒什麼兩樣。

專業的攝影師拍出的照片不一定就是吸引人眼球的作品。慧眼獨具,從不同角度來看,才能夠發現那些被忽視的藝術。

世界上最需要藝術的人就是那些被迫生活在封閉環境裏的人:

把最後的時間奉獻給畫筆的死刑犯;以投稿給雜誌獲得刊登爲樂趣的插畫藝人;將真心獻給性愛娃娃的業餘攝影家。

藝術對於他們而言,是最後的救生索。這種能夠救人一命的藝術應該比那些知性探求型藝術更加重要,但卻無人報道,是一項空白。

作者所說的“你們要在意的是我拍了什麼(內容),而非怎麼拍出來的”。我們也可以推及到作者尚未從大學正式畢業,但卻因爲個人的不斷努力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一樣,同樣可以說“你們只需要知道我擁有什麼能力,而非怎麼擁有的”。

拍照是想要“採訪”,而不是要拍帥氣的照片。

往往最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在現場、在一線,而不是在學院裏閉門造車。

作者通過文中想要表達的不是反對“知名大學畢業”、有着“寬敞舒適住宅的”出身的,也並不是一味“反對好品味”、“反對好生活”。只是希望大家對那些底層藝術抱有寬容和理解。

“兩邊都可行”,邊緣藝術家們也不要有低人一等或“無謂的挫折”。

所有的拍照目的都是爲了採訪,而不是單純的出拍照作品,但作者在拍照方面的表現算是“歪打正着”麼?其實不然。

正因爲他一直紮實用心地去採訪報道、拍照,將每一項實際工作都做到了極致,才令採訪中的拍照這一技術也得到了最好的發揮。

只有用心才能做到專業。也只有用心,也才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創新角度。

到現場去,現場處處有資源

作者認爲“網絡搜索是一種病毒”,能夠在網絡裏搜索出來的東西,除了彙總複製別人辛苦做出來的東西,其次就是廣告商們的傑作。真正的樂趣應該是到現場去採集第一手資料或與被採訪人物事蹟接觸。

正應了稻田和夫的那句話“要解決問題,那就到現場去”。

在作者眼中,處處都有資源。

比如“報道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不是“不去找就難以發現”,而是處處可見。信息來源也很簡單,走着走着就能發現,與朋友聊天、與喝酒朋友認識得到的資料等等。

好的作品就是能夠激發無感之人的興趣

作者要達到“以一般讀者代表而非特定領域狂熱者的身份發問,寫出的報道要讓原本對該領域一無所知的人讀了也會感興趣,會想去那個地方看看,想見見那個人。”

這就厲害了。試想一下,如果任何工作能夠做到這一步怎麼能不成功呢?

訪談方面,不要按設定要求去做,這樣的結果即使不會出錯,但也絕不會很好。換句話說,按照慣例做出來的訪談只是循規蹈矩,不會有創意和抓住觀衆的好點子。

不妨試試天馬行空地去就感興趣的事物深聊,在被採訪者面前表現得一無所知比“懂行”要討巧的多。

出版社的未來在哪裏?

現在面臨的網絡時代、自媒體時代,很多資源無需通過紙質書來獲取。

即使出書,也可以不再通過出版社,讀者可以選擇紙質書,也會選擇電子書……等等。

這種自由度給出版社造成了衝擊,因爲環保原因,紙質書相對於電子書的性價比等,作者對於出版公司的未來也不持樂觀態度。

以攝影作品來說,電子版的攝影作品可以通過放大縮小等令讀者對細節有更好的認識,紙質書就做不到。

但同時作者又指出,“書的內容”纔是吸引讀者注意力的關鍵。

就我本人來說,還是更推崇紙質書一些,聞着墨香品茗讀書也是一種享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