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陶,摩擦

在科學主義霸權的時代,理性成了真理的化身,邏輯成了思想的代名詞。人們忘了我們認識第一個蘋果,第一個人(一般是媽媽),知道自己和別人不是同一個人,都不是從知識和理性獲得的,而是直接領會的。

人的天賦理解力,是先天的能力,和語言能力一樣。

學習的原初方式是薰陶,即便我們成長大,當我們第一次學習1+1等於2,也不是基於理性,而是揣摩。有人告訴我,我首先是疑惑,然後對着這個1+1等於2的問題巡視,任何人的灌輸都不能跳過這個環節。

我們怎麼知道不該玩火?我們怎麼知道不該罵人?

我們是薰陶來的,這個先天能力永遠不會失去,但常常被遺忘。

學習任何東西,都得摩擦摩擦。可是這些我們都忘了,我們要邏輯和條例,最好是教條,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產業――知識付費,你要的他賣給你。

非對象化的薰陶和摩擦,我們丟了。對象化的表象的“標題作法”“日更”“一萬小時定律”“思維導圖”“點贊量”“粉絲量”“打卡”“一切可以數字化量化的東西”被捧上神龕,因爲它們都可以表爲象,站在我對面。

不能表象的薰陶,摩擦,前理解,前情感,我們都拋棄了。失去源發境域,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園,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要麼抑鬱,要麼打雞血,要麼混跡於常人之中,要麼麻醉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