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孤獨:迴歸自我5》(586)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讀的是《孤獨:迴歸自我》的第五部分:人生下半場:獨處,守心。希望大家喜歡,謝謝!

有人會認爲對孤獨的讚美和追捧也分年齡,孤獨並不適合那些人生已經邁入後半程乃至即將達到終點的老年人。

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退化,老人們在生理上確實越來越依賴於他人的陪伴和幫助,但在心理上卻會越發獨立。

這一類人或許年輕時隨波逐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取悅着不同的人,而隨着時間的洗禮和歲月的沉澱,他們的內心會在晚年發生轉換,開始不再理會世俗的目光,更加專心於侍奉自己的心靈花園。

而本書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著名樂聖貝多芬的例子了。

雖然貝多芬僅活到57歲,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而言時間確實不算長,但儘管如此,他的畢生作品依舊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在貝多芬晚期的創作作品中,與早期、中期的作品風格有明顯不同。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他摒棄了從前的風格,無意於取悅他人,更加地遵從與自己的內心。

科曼曾評價道,相比於後期的地地道道貝多芬風格的作品,前期的作品明顯帶有海頓以及強烈的莫扎特風格。

衆所周知,在後期,貝多芬的耳聾已經相當嚴重,性格也愈來愈孤僻,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已不再耗費精力於交際、交流,而是花費更多的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進行孤獨冥想和創作。

同樣如此的還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其晚期作品的風格和早、中期的作品有明顯的不同。

在李斯特去世前的十五年,其曲風突變,一改從前的風格,摒棄了以往繁複的曲風及華麗高超的技巧,嘗試了新的風格並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正如漢佛萊·賽爾對李斯特的評價:昔日那種鋼琴家的華麗光彩已不再出現——李斯特現在只爲自己譜曲,而不是爲了大衆。

無論是李斯特還是貝多芬,亦還是其他藝術家或作家,都不約而同的在晚期之時,不再爲了取悅讀者、說服聽衆而創作,而是真正的開始只爲自己進行創作,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內心。

顯然,當這一部分人處於人生的後半期,他們都更加忠於自己的內心而非迎合世俗的眼光了。而這並非冷漠無情、不問世事,而是在情感上對他人的依賴越來越淡薄,更加註重自己的切身感受了。

儘管,這讓他們看起來更加孤僻與不合羣,卻也是他們自我超越的開始。

這對我們的啓示在於,優秀的人總是孤獨的,因爲他們超越了常人太多,走在了大多數人的前面,以普通人難以理解的視角來發現世界。

也正因如此,越是出類拔萃的人越是 脫離大衆,越是難以附和羣衆的口味偏好。只不過,礙於世俗的偏見,年輕人多會選擇放棄部分的自我去合羣,唯有在歲月的洗禮下才會明白侍奉內心的重要性。

悅人者衆,悅己者王。

所以,如果你的前半生一直在隨波逐流、努力合羣,那麼你不妨爲自己活一次,也讓你的後半生過得更有意思一點,去花更多的時間侍奉自己的心靈花園。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今天分享《孤獨:迴歸自我》的第五部分就到這裏了。謝謝您的閱讀,讀後有什麼想法請留言,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