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孤獨:迴歸自我2》(581)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讀的是《孤獨:迴歸自我》書中的第二部分:獨處,決定了你人生的層次。希望大家喜歡,謝謝!

人們總在談論交際能力,卻時常忽視了安於獨處同樣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人們生來就是孤獨的,一生中的多數時光都要與孤獨相伴爲伍,而缺乏安於獨處的能力不僅會使人深陷迷茫和焦慮,更會錯過很多本該擁有的奇妙體驗。

正如作者在書中提到幾個知名人物的事例那般,那些讓人快樂的、彷彿與宇宙合而爲一的體驗,多是在他們獨自一人獨處時才發生的。

美國藝術史學家、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權威人士伯納德·貝倫森曾描述過那個在他身上發生過、令人心馳神往的奇妙瞬間。

在伯納德•貝倫森的孩童時期,時常一個人獨自在戶外遊玩。獨自一人並不會使他感到孤單無助,恰恰相反,他很善於在一個人的時光中自得其樂。

在一個初夏的清晨,他爬上了一個高高的樹樁上就靜靜地坐着,周圍的風景、環境、空氣,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讓人令人心曠神怡,

在這樣的某個瞬間,他突然體驗到了一種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感到靈魂昇華,放佛自己與“天”融爲一體了。

與之有相同體驗的還有心理學家羅斯,他曾坦言,在康瓦爾求學時也體驗過這種奇妙的瞬間,他將其描述爲讓人醍醐灌頂的瞬間,是讓他體驗到了一切滋味的祕密試金石,是他內心的湧泉和永遠的慰藉。

爲何以上兩位大師會在孩童時期擁有這樣相似的獨處經歷呢?因爲孩子們的內心最爲純淨,因不受世俗的污染而顯得更爲純粹和單純。相比於飽經風霜的成人們,孩童更在一個人獨處時更能心無旁騖的專注於其所體驗的一切,不參雜任何雜念。

正是由於這樣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孩子們總是有能力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快樂,也正因如此,孩子們更容易獲得與宇宙合二爲一達到臻至完美的奇妙體驗。

當然,能夠擁有相同際遇的除了單純的孩子,還有保有童真且內心純粹的大人們。

書中寫到一位叫洛德的大人,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某一日,他獨自一人例行外出散步時,他駐足聆聽並感受周遭的一切,在一片靜默中他體驗到了曾未有過的平衡和諧,彷彿他與宇宙已然融爲一體,靈魂得到了新的昇華。就是在這樣一個境遇下,他得到了長久以來一直想找到未曾找到的東西——新的人生意義。他此前一直過得很迷茫,沒有確切的生活目標。

在生活中,總有人會在孤獨中坐立不安,卻也有人能夠在孤獨中達到一片祥和,想來也是安於獨處的能力發揮效應了。

書中列舉的這些人,從未將孤獨置於自身的對立面,他們安於獨處的能力將自身與孤獨完美融合並上升到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們不僅能夠樂在其中,更能夠爲自己創造了一種新的奇妙體驗。

我們身處紛繁複雜的社會,也置身於龐大的社交網絡中,當衡量的天平愈來愈向着交際能力傾斜的同時,我們也應明白安於獨處同樣是一種不可偏廢的能力。

一個人若是喪失了安於獨處的能力,便只能擠身交際的喧囂中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歡樂,從而失去了在超然靜默的獨處時光中尋找到生命體驗的樂趣。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今天分享《孤獨:迴歸自我》的第二部分就到這裏了。謝謝您的閱讀,讀後有什麼想法請留言,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