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二、老候鳥)

          昨天也是想寫寫關於老人家的話題,不過看了看文字過多,加上時間有限所以又還是停下了,感覺現在移動端閱讀好像並不適宜太長的文字,無論寫的人還是讀者都是這樣。

          我在2011年,雖然聽到母親給我爺爺病重的消息,但最終還沒有等我訂好機票,爺爺已經去世了。我在第二天,千里之外奔回西北,飛機在家鄉的山水上盤旋準備降落的時候,那時的我竟然破天荒的暈機了,真的是異常難受。

        那一次我真真切切體會到這三千公里的不方便,家裏如果有什麼事情需要回去,相對比較麻煩。

       等我在這邊的房子裝修好已經是2012年,父母也是很開心下來和我們一起過年,但後來,父母基本就成了“老候鳥”。

        這個說法也是十多年前網絡上的提法。那時因爲年輕人在外打工,只有過年時候才返回家鄉,所以好像鳥類遷徙一樣,類似候鳥,還有一些年輕人的孩子作爲留守兒童留在家鄉,只有過年或者放假時候纔可以來和在外打工的父母團聚,所以叫做小候鳥,而一些老人家,兒子或者女兒在外地,小輩不經常回家,而是老人家在兒子或者女兒工作生活的地方和家鄉之間跑來跑去,這個就叫做“老候鳥”。而我父母每年下來過年,最多住兩三個月,這的確符合老候鳥的定義,父母自己看過當年的新聞也戲稱自己爲老候鳥。

       老候鳥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比如春運等等時候,購買反向流動的火車票要比正向流動的容易,還有就是老人家一般處於退休或者其他狀態,時間相比年輕人充裕,所以慢慢的老候鳥也多了起來。

        我和老婆一開始也是想着父母常住的。因爲實際上我裝修出來的商品房因爲距離比較遠,小朋友上學我們上班等等並不合適,所以大部分時候是空置,專門就是留給老人家過來住的,我們都想着父母可以在這邊常住,但後來,我們還是接受了父母作爲老候鳥的存在。

        父母不願意常住,其實我還是可以理解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工作的廣佛地區和家鄉大西北差別太大。無論是氣候,文化,語言,生活習慣等等,幾乎差異巨大。

        氣候來說,華南地區常年熱的時間很長,一般穿短袖的季節幾乎有半年之多。而我老家剛好相反,即使夏天也不需要空調和風扇。特別熱的夏季,我是不敢叫父母常住,因爲太熱,外邊估計老人家沒法外出,估計要天天躲在家裏吹空調,所以至今,父母只有去年八月多來了一次,感受了下夏天。 除了冷熱,就是乾燥和潮溼了,冬天南方的溼冷讓擁有暖氣的北方人特別不習慣,我爸媽不止一次跟我說廣東太冷。 還有春天廣東特有的回南天那種溼漉漉的潮溼天氣老人家也受不了。還有就是海拔的差距,這邊幾乎海拔在一百米以下,幾乎沒有海拔,家裏海拔3000米左右,所以每次兩邊來回跑,父母會覺得非常不適應。本來因爲這個我想讓父母常住,然而父母的理由則是在這邊常住就沒有辦法回到家鄉了,於是我只好作罷。

        氣候之後就是文化。西北和華南的文化差距巨大。生活習慣也相差甚遠。滿街的廣東話父母最初非常不適應。但父母還算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老人家,而且學習能力也快,後來給了他們羊城通,父母可以自己乘車到處去佛山或者廣州走走玩玩,對於粵語雖然一樣聽不懂,但慢慢還是可以接受和適應了。

       飲食習慣父母適應的特別快,儘管在大西北當然是麪食爲主,但來到華南,他們也可以享受廣東菜,也能夠很好的品嚐當地美味而沒有什麼不習慣,這點上我倒是覺得父母很厲害。

       其次就是交流問題。父母在老家有很多親戚,幾乎所有的親戚都在家附近,而來了這個陌生的城市,父母只認識我和老婆,他們的生活會很枯燥無味,這一點我後來才慢慢認識到。雖然說廣東本來就是外來人口特別多的地方,但是父母畢竟年紀大了,很難再認識新的朋友和他們玩在一起。父母所能認識的人就是我和老婆以及小朋友,這樣真的太單調了。

        最後,父母的意思還是葉落歸根,人可能老了就考慮死的問題,父親顯然不願意在外。他一直還是惦記着家裏。

        因爲這些各種原因,我不得不同意父母做老候鳥,只要他們身體還行,能夠跑得動,就讓他們來回跑吧。只是他們身體慢慢變差,我儘量定機票讓老人家減少路上時間不要那麼辛苦,父母節省了一輩子,一開始不同意機票一定要火車,至於高鐵,大家可能不知道,3000多公里的高鐵需要十幾二十個小時,還沒有臥鋪,所以高鐵基本是不考慮的。但後來這幾年我訂機票時候,老人家都不反對了,我也知道他們身體不好,飛機的實踐短一些,老人家會沒有那麼辛苦。


         總之,父母最後成爲了老候鳥,來回在這幾千公里之間奔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