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書: 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


——· 關於本書 ·——

《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將全世界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爲我們梳理了全球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讀過之後就能夠明白,我們的世界爲什麼會呈現出今天的經濟格局,有的國家先發展,有的國家後發展;有的國家貧窮,有的國家富有的原因。

——· 關於作者 ·——

《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是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C•艾倫專門爲大衆編撰的一本短小精悍的經濟史,羅伯特•C•艾倫帶領工作團隊蒐集全世界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數據,力求精準又簡明扼要地描述出全球的經濟變遷歷程。

——· 本書金句 ·——

1. 經濟學家採取一種不考慮時間因素的經濟發展理論來探究“原因”,而經濟史學家則在歷史變遷的動態發展過程中來尋找答案。

2. 高工資促使企業家進行技術創新,他們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等等,來取代昂貴的勞動力。工業革命就是這樣在英國興起的。

3. 在地廣人稀的北美洲,殖民者見到的土著人依然採取刀耕火種的原始農耕方式;但在這裏,西班牙人見到了密集的人口、龐大的城市、發達的農業、像歐洲一樣等級鮮明的政治和宗教組織,還有大量的黃金白銀。

4. 這個“大推進”模式的特點就是利用政府的力量,採取計劃的機制,推行重化工業的優先發展,使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年均增長6%的水平,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 核心內容 ·——

一、在16至18世紀,英國是如何領先於全世界的?

1.歐洲的原始積累

歐洲經濟的崛起,最初得益於15世紀的第一次全球化。這個時候的歐洲人成了最精明的商人,他們開始到處倒販貨物。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各國都到美洲搶佔殖民地,美洲大陸成了歐洲人的原材料掠奪對象以及銷售市場。

在這種貿易往來的過程中,歐洲人實現了原始的財富積累,同時也推動了歐洲的製造業發展。

2.英國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之所以能夠發生在英國,最核心的原因在於英國有着豐富的煤礦資源,英國的能源是最廉價的。

所以英國人先後發明了紡紗機、蒸汽機等工業機械。這反過來又促使英國的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到19世紀初,英國已經成爲“世界工廠”,全世界出口的絕大部分商品都來自英國。

當然,除了廉價的能源優勢,當時英國政府的制度政策也爲英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3.歐洲各國的標準化發展模式

歐洲其他各個國家,在蒸汽機不斷改進之後,也開始緊追英國的步伐,加快工業化腳步。

歐洲各國普遍採取一種標準化的發展模式,來追趕英國的經濟發展。他們廢除內部稅制,並且改善國內交通,以此促進國內的貿易市場,同時徵收外部關稅,避免國外商品進入本國市場,以此保護本國的工業發展。此外他們成立銀行,爲工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最後,各國也建立起大衆教育,加快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創造。

二、在19世紀,美國是如何迅速崛起,後來居上的?

1.印度的殖民地發展

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由於其他歐洲國家提高關稅,保護自己的工業發展,英國產品無法進入歐洲市場。

印度受英國政府統治,無法提高關稅,任由英國商品進入印度市場,使得印度本土的製造業毫無競爭力,只能放棄發展製造業,轉而發展農業。因此,印度出現了一種“去工業化”的倒退現象。

2.美國的殖民地發展

同樣作爲英國的殖民地,美國能夠得到良好的經濟發展,其根本原因在於,英國人到達美洲這塊新大陸時,美國境內的土著人口非常少,地廣人稀的美國就像一張白紙,任由英國人建造。

於是英國人直接就帶來了最先進的技術和社會制度,美國慢慢就成了英國的翻版。

在地理位置方面,相比較南美洲,美國所處的北美洲距離歐洲更近,這也爲美國與歐洲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條件。

由於當地的土著人數量很少,英國政府幾乎不用擔心被土著人推翻統治,殖民者可以在美國推行大衆教育,美國很快成爲讀寫能力普及率最高的國家,這又爲後來的技術進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直到18世紀後半葉,美國脫離了英國政府的統治,在後來的工業革命進程中,也跟隨歐洲各國進行標準化發展模式。到19世紀中期,美國商品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英國,成爲新的世界霸主。

3.南美洲的殖民地發展

與美國所在的北美洲不同,當西班牙人到達南美洲時,南美洲已經有比較成熟且富庶的城市以及等級社會制度,人口也比美國所在的北美洲多得多。

於是西班牙開始大量掠奪南美洲的既有財富,同時爲了防止土著人的反抗,並不推行任何教育普及,況且南美洲的地理位置距離歐洲較遠,也不利於發展出口貿易,南美洲就這樣錯過了經濟發展的快車。

三、在20世紀,亞洲國家是如何實現快速發展的?

1.日本經濟發展歷程

在19世紀,日本被迫與歐洲國家簽訂一系列條約之後,開始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發展本國經濟。

但西方的技術都是通過提高資本來節省勞動力的,屬於資本密集型技術,而在日本,勞動力是廉價的,資本和土地更加昂貴。日本人積極採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使西方的技術能夠適應本國的國情。

20世紀初,日本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冶金和化學工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但日本對廉價勞動力的使用,使得國民工資水平無法提高。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不再因爲勞動力廉價而去調整技術,轉而採取一種“大推進”式的發展來追趕西方。大規模地採用最先進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建立起一種高工資體系,大量投資建造工廠,大規模生產鋼鐵。同時,大力發展國內的造船、汽車、建築行業,來消費這些生產出的鋼鐵,最終成就了日本輝煌的汽車工業。

2.中國的經濟崛起

中國從建國後,大體可以分爲兩個階段,一個是計劃經濟時期,一個是改革開放時期。雖然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的經濟崛起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但作者認爲,計劃經濟時期所打下的良好基礎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必要因素。

而我們今天的中國,雖然很多人都在說“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但從作者“高工資體系才能推動技術發展”的理論來看,“人口紅利”消失將要推動的,未嘗不是“技術紅利”的到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