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盯着就做不好事情?


1

一個朋友對我說,她在公司裏做話務客服。

做客服,不僅要克服業務上的能力,更要克服情緒上的能力。

無論是同事,還是在上司看來,這位朋友的業務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收到的客戶評價也非常高。

但朋友說她一直有一個問題克服不了。

就是每次她在接聽電話工作時,如果旁邊有人,特別是那個人還看着她的時候。

她就會覺得很緊張,即使是很熟悉的業務有時候也會說錯,這時她就非常希望對方可以從她身邊走開,或者能夠儘快結束那個電話。

我問過她,是否因爲站在旁邊的人是上司的原因?

她說,有可能,但不一定。

她說,不喜歡工作的時候旁邊有人看着,會覺得不夠自在,很難讓自己專注在工作上,最後事情多半會做得不夠好。


2

可能很多朋友也會有類似這樣的一種經歷。

小時候,在家讀書、寫作業,父母總是陪在旁邊,他們可能也在看書,甚至連話都沒有說一句。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很不自在,很彆扭,有不被信任、被監督的感覺。

這種不自在、彆扭,到底意味着些什麼?

大部分人會得出一個比較一致的答案,就是覺得自己的空間被打擾了。

這個空間不僅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特別是,這件事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通常是不涉及到和他人合作的事情。

當我們的空間被打擾時,就不能夠完整地專注於做這件事情,似乎要專門劃出一小塊地盤來,給別人一些位置。

我們分給自己的能量,就變得更少了一些。

那種隱隱地傳達着的不信任感,一直在打擾着我們。

久而久之,我們逐漸形成了習慣,即使旁邊的人沒有想過打擾我們,我們也不喜歡他人站在旁邊看着。

我們不喜歡的是這種被監督的感覺,不喜歡的是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3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我不是不信任孩子,我只是想給孩子更好的環境他們有很多的擔心,比如,擔心孩子喫不飽,所以我要看着孩子喫,讓他喫夠;擔心孩子不夠專注,所以我要陪着他,營造專注的氣氛 。

飽不飽,也許真的只有喫的人知道;專不專注,只有投入其中的人才能享受。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些做法很有可能給孩子傳遞了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甚至是被打擾、被控制的感覺。

而這種情況下,孩子不能反擊,只好被動接受,原來可以做好的事情,往往變得越來越不好。

再往後,行爲成爲習慣,即便別人不是監督,即便別人沒有打擾,我們也很容易陷入一貫的模式當中。

而我們的注意力也會變得很容易分散,無法專注。

特別是碰到困難挫折時,不僅這些困難挫折會很容易被放大,更擔心失敗後被人看着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影響我們繼續做這件事情的狀態。

當我們處於這種狀態下做事情,就越是容易擔心,忍不住提醒自己又有人看着了,然後越是容易陷入到惡性的自我暗示循環之中。


4

想要破解這個惡性循環,第一,要在心裏不斷暗示自己“我不需要對別人交待什麼",告訴自己,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

第二,維護自己的空間。請告訴旁邊的人,"我現在在學習或工作,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你太有魅力,在旁邊會吸引和分散我的注意力”,當你這麼說的時候,請記得溫柔而堅定。

第三,如果不可避免的旁邊一定會有人,告訴自己,按自己的節奏來就可以了。

要允許自己處於緊張或者焦慮的狀態,在接受自己的狀態下,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先做到第一步,不需要對別人交待什麼。

如果實現了這個小目標,可以再繼續下一個小目標,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下,多看一頁書,多處理一個工作環節。

當實現了第一步之後,每繼續往前的一步,都將慢慢變成一種良性循環,內在空間將會越來越多。

最後,如果願意而且也做好了準備,還可以試着專門找有人會在旁邊的環境去做一件事情,甚至可以多找一些人看着。

看起來似乎是個玩笑話,但心理學中的行爲治療大概就是這個原理。

讓人多次處於不舒適的環境中,然後降低對這個環境的敏感度,從而逐漸去適應。

不過這個過程會比較痛苦些,特別是最初的幾次。

當發現可以對自己負責的時候,力量就會出來,就可以維護自己的空間。

當內心空間足夠大的時候,容納能力也會相應的增加,你會發現,無論有沒有人在旁邊,自己的內心已經有足夠大的地盤去放置自己的專注力,也有足夠大的地盤去應對那些你不想要的東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