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潮劇的形成,可以想象潮劇之中出現英語

潮劇院院長蔡少銘在《潮劇史話》序中說該書:

以出土劇本《劉希必金釵記》《蔡伯喈》和從海外蒐集到的明代刊刻本《班曲荔鏡記戲文》《荔枝記》《金花女》等潮州古戲文五種爲例,說明南戲傳到潮州之後,從以中州官話(正音)演唱到在表演中官話和方言混搭,直至拿地方題材並運用方言製作劇本如《荔鏡記》,完成潮劇劇種構建的過程。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

1 潮劇是外來種,不是本地自發自覺形成的;

2 潮劇源於南戲,由三階段演化而成

2·1 南戲一開始進入潮州時,全部保留用南戲所用的中州官話(正音)演唱。

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爲南戲並不是專門爲潮州人而生,是爲“中州人”而成。

“中州”一詞,本可指全中國,但在這裏應指中原地區。而中原是相對周邊胡夷狄蠻而言的,潮州屬南蠻。所以,南戲一開始並不考慮以潮州地區爲受衆對象,這是可以理解的。南戲來到潮州當地演出,就聽得懂方面來說,對潮州觀衆是不友好的,這也纔有了下面的演化。

2·2 南戲在潮州的演出,在中州官話的基礎上,漸漸混入了少量的潮州方言,這種討好觀衆的行爲,潮州觀衆自然回報以可觀的演出市場和經濟效益。於是,南戲在潮州的生態進入下一階段。

2·3 南戲直接全部用潮州方言演出,導致潮劇的最終形成。

不知道你同意不同意,潮劇正是因爲基於南戲的不斷創新和當地實際的整合,才從南戲演化成潮劇的。既然南戲可以混搭潮州方言,那現在的潮劇自然會出現在潮州方言中混搭其他語言,實際上,潮劇《狀元歸鄉》就是讓皇帝開口說了句英文,至於在該劇中有沒有必要可另作討論,但相信這種情況還會出現。

潮劇《狀元歸鄉》中出現的英語

你說中州官話當時的潮州觀衆大多不懂,尚且可以在潮州演出,現在的觀衆對簡單英文還是能懂的,偶爾亂入,也應無妨礙。

但是,得天下和保天下的心態是不一樣的,趙匡胤以軍人身份得天下,他就對軍人有高度戒備心,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從此宋朝以文人治國,軍人身份遠低於文人,卻也因此造成國家能力的喪失,整個宋朝都是被遊牧民族欺負的歷史。

潮劇因潮州方言混入南戲並逐漸坐大而成,它可能也有趙匡胤對軍人一樣的戒備心吧,會對其他語言的混入深感不安——這正是部分堅持傳統的觀衆的想法,他們講究潮劇的“純淨”,但如果一開始就講純淨的話,就沒有潮劇這個劇種了,這是一個悖論。

我們把視角切回南戲與潮州觀衆的互動過程,潮州方言混入中州官話的南戲而成就潮劇,是因爲它們的受衆是潮州人,所以我們不必擔心潮劇再混入其他語言會變成其他劇種,只要受衆還是潮州人,混入其他語言就只能是極微量的現象,滴水無法改變大海的味道。當然,除非全部潮州人都不會講潮州話了,潮劇纔有可能爲適應這些新“潮州人”而變異爲其他劇種,或者潮劇乾脆有能力在非潮語區演出了,一如南戲當時來到潮州,那麼它在異國他鄉演化成其他劇種又有什麼不妥嗎?反證明了潮劇“母體”(雖然其母是南戲)的強大號召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