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隱憂和覺悟3

縱觀劉邦一生,作爲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出身無賴,以行伍定天下,應該說是很不易。但是由於他輕慢儒生,誅殺功臣,因而很少贏得歷代正直文人的好感。

尤其是他輕視知識分子,歷代文人更是耿耿於懷:“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原來劉項不讀書”;“偶因亂世成功業,更向翁前與仲爭”。

在讀書人看來,劉邦平定海內,稱雄天下,並不是靠品德和真功夫,而是由於他品性奸詐和歷史提供的機遇。

這雖近於事實,但語氣極盡刻薄,倘使劉邦泉下有知,也會臉臊難耐的。

如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劉邦確實有過人之處和領袖魅力。譬如他老謀深算的縝密思維、處變不驚的大將風度、善於統馭的領導藝術、利用矛盾解決矛盾的運籌智慧等等,並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

對於這些閃光之處,不少史家還是推崇的。但是,劉邦的另一過人之處在於教育皇儲的政治卓識。

只是古往今來,他的這一優點,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並不爲人所重。

清代學者嚴可均編輯的《全漢文》保存的兩篇劉邦《手敕太子》的短文,爲我們全面解讀劉邦,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文史資料。原文如下: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爲,多不是。”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不大工,然亦足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書宜自書,勿使人也。”

這兩段話透露了兩條重要信息:一是劉邦在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上,很有遠見,他不是隻滿足於將一個政治穩定的國家交給繼承人,而是重視塑造繼承人的內在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文化知識。

因而,他不但要求接班人勤奮學習文化知識,而且在教育方法上是反覆琢磨,真可謂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嚴格要求。

在封建社會的集權統治中,一位帝王擁有知識的多寡,學問的厚薄,直接會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應該承認,劉邦是從戰略上考慮問題的。

在劉邦以前,尚無君王從文化素質上關心繼承人塑造問題的記載。劉邦此番見識與舉動,能贏得歷史的一席之地,也是充滿智慧的。

二是劉邦對自己過去輕視知識和知識分子的言行已有嚴肅的反省,他終於充分認識到知識的價值,特別是在治國安邦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這印證了史書上記載劉邦在取得天下後,認識到“可在馬上得天下,不可在馬上治天下”的深刻思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