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化素材指點4

5.《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統文化呼喚“現代相遇”(也可用於工匠精神)

繪有800多個人物的《清明上河圖》、金絲刺繡滿滿的萬壽屏風、面容肅穆安詳的木雕菩薩像……精美絕倫的文物,經歷歲月風塵而破舊殘損,卻在一雙雙神奇的手中重新煥發光彩。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的是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這部3集紀錄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輕人的彈幕視頻網站,收穫超過百萬次點擊,躋身熱門搜索。而片中的故宮工匠,則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黃花梨箱櫃銅組件上的鏽,顯出黃澄澄的光;一個個齒輪的調適,大座鐘上的野鴨終於能扇動翅膀;顏色已經黯淡了的瑟,一層一層刷上新漆後華彩煥然……

用目光穿透時間,用指尖對話歷史,文物修復的世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也充滿了專注與從容。

這或許就是“燃”,純粹地、執着地、充滿敬畏地做一件事。

正如一位紀錄片導演所說,“好內容和新人類之間並不存在隔閡”。

而關鍵之處在於,需要與文物修復一樣保持“匠心”,才能製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來”,一些熱衷大投資、大場面的文化產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數字特效,也難掩內裏的空虛和蒼白。

好的文化產品,總能找到有共鳴的視角、發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現有深度的思考,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美美與共”,以“工匠精神”收穫更多人的熱愛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輕人的鑑賞力,如果你認爲他們“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爲你不夠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