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隱憂和覺悟4

縱觀劉邦一生,作爲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出身無賴,以行伍定天下,應該說是很不易。但是由於他輕慢儒生,誅殺功臣,因而很少贏得歷代正直文人的好感。

劉邦獲得此番真知灼見,並非輕而易舉,而是經歷了一個自我反思、自我解剖的心路歷程。

他的大半生戎馬倥傯,在亂世中奔波顛沛,鋒芒畢露的高光時刻過後,亦採取韜光養晦的退守之道,在漢初三傑的輔助之下,創立大漢王朝。

劉邦歷經內外憂患,在權力傾軋與爭鬥中謀劃一個王朝更長久的未來。愈近晚年,思慮和隱憂日增,劉邦在無數次自我反省中開始自我覺悟。

他充分意識到自己得天下,在用人之道上先勝一籌。奪取天下靠武力與智謀,守天下則靠文治教化。

總之,作爲一個以輕視知識和知識分子見稱於史書的封建帝王,認識到皇儲教育的重要性,實屬不易。

舊史家過分渲染劉邦作踐讀書人的一面,而對他的最後覺悟沒有予以充分重視,這是不公正的。

劉邦突出的優點,恰恰在於他的最後覺悟。劉邦畢竟不是一位草莽英雄,他懂得創業與守成的辯證關係。

正因爲這樣,他才明白這個道理:塑造接班人,尤其是要通過增長其知識以達到增長才乾的目的。

從史書上看,劉邦是收到了成效的。因而他是一個成功者。

譬如漢惠帝劉盈在歷史上,就很有口碑:“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篤焉。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這應該同劉邦的嚴格教育,有一種內在的關聯。

生活本身是一位辯證法大師。開國之君取得天下,要靠武功,但是,要想安定天下,還得仰仗文治。

草莽英雄不能成爲聖明君主,庸碌者不能掌握政權,渾渾噩噩治理不了國家。

爲帝王者,定國安邦,經世濟民,與民福惠,一靠文化,二靠知識,三靠學習,不斷增強自身素質。

漢高祖劉邦之後,中國封建帝王多不勝計,但在皇儲教育問題上,後來不及劉邦者,多矣!

由此可見,劉邦的這一優點還是了不起的,值得一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