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鑑賞|《死亡詩社》:以詩歌喚醒死亡的靈魂

孩子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爲你等候起步的時間越長,便越不可能找到它。----引言

因爲你的存在

因爲偉大的戲劇在繼續

因爲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電影《死亡詩社》以美國威爾頓學校爲背景,該學校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而聞名,而超高升學率的背後是學生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在他們眼裏,學校成爲“模仿、恐怖、頹廢、污穢”的代名詞,一切與浪漫、自由、詩歌有關的皆被拖入黑暗。他們沉淪於教育的牢籠裏,如囚鳥一般,在漫無邊際的封鎖區裏,尋找那一絲衷於信仰的色彩。

  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作爲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基廷回校出任文學教師,他的出現爲學生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面對冰冷的教科書式詩歌價值評論體系,他悍然挑戰權威,讓學生將書本序言徹底撕掉。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可以談笑風生,暢所欲言。他希望學生稱呼自己爲“船長”,共同在詩歌的魅力中乘風破浪。受自由和理想信念感染的學生髮出沉重的喟嘆:“我們哭着進入此生,到我們垂死離開這個人世,它都只能蓋着你的臉,任你悲嘆、哭泣與尖叫”。

基廷帶着對舊教育制度的不屑和對自由浪漫詩歌的追求,不斷地嘗試、反抗、呼籲。這是一場真正的思想轉變,基廷充當着衝破思想桎梏的教育破冰者,而學生們正在從一羣被指揮的士兵向有着自由意志的將軍逐漸成長。

電影的另一位主角——尼爾,是一個熱衷於追求自己演員夢想卻被父親強行規定未來的孩子。但基廷的教育猶如希望降臨之光,穿破烏雲,照亮了他的生活。這讓尼爾逐漸拾起失掉的勇氣,插上騰飛的翅膀。他試着放下假面,帶着熱忱和憧憬追求所愛。尼爾同好友們在夜色裏穿過樹林,進入山洞,組織了年一代的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是學生們的自由據點,他們在山洞裏誦詩,談笑,演奏,歌唱,在死寂的生活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浪漫。如果說制度嚴格的威爾頓中學是禁錮學生們的冰冷處所,那麼死亡詩社則是追求自由浪漫主義的學生們的一片淨土。在恐怖極端的規章管制之下,這一方小小天地,足以載下滿船星輝,足以喚醒內心深處的文學覺醒——“我們是一羣浪漫主義者。我們不僅僅是念詩,詩從我們舌間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靈魂馳騁。”

尼爾的演員之夢在基廷老師的鼓勵下暗地生花,他瞞着父親,在舞臺上縱情演繹,將全身心的愛投在舞臺上。燈光灑落,尼爾宛如一隻掙脫牢籠的金絲雀,即將飛向遙遠的藍天。然而,知道真相後的父親勃然大怒,不由分說便將尼爾轉去了管理更嚴格的軍事學校。父親對尼爾重重打壓徹底澆滅了尼爾的理想之火。絕望的尼爾在雪夜中,赤着上身,戴上表演時的樹枝王冠,打開窗子,直面風雪,擺脫周遭一切束縛,用一顆子彈結束了生命。

少年對自由和理想的追尋是這樣聲嘶力竭,又是這般不可挽回。那晚的槍聲,是絕望尼爾的死亡標識,是自由尼爾的靈魂覺醒。

尼爾的死亡需要靈魂來救贖,而現實中只有替罪羔羊。顯然,與學校教學風格相悖的基廷“理所應當”成爲了尼爾自殺責任的承擔者,並被校長強行辭退。老師會離開,但自由與理想的種子將永遠埋在了青年們的心中。離別的最後一刻,原本較爲怯懦的學生陶德毅然決然地站了起來,對基廷喊道:“Captain,my captain”。他們衝破冰冷的規章制度,以決絕的姿態向壓抑式教育宣戰,即使出身於舊教育體制下的牢籠,卻仍舊堅持着擺脫枷鎖;即使手帶鐐銬,也要以最優雅的姿態舞畢一曲青春的頌歌。

謹以此片,紀念我們永不泯滅的理想與的自由。影片中的鬥爭與反抗始終在向我們傳達着一個堅定信念——會有那麼一天,世界不再冰冷、機械地運轉,人們能選擇遠向山林,追尋詩意以皈依,亦能縱情享受世間的一切浪漫與喧囂。從此嘲笑與輕蔑皆如煙波渺茫,因爲你可以奉獻一首詩,而這個世界永遠包容詩和遠方。

作者:徐菲 劉明鑫 史鑫銘 吳陶鈞

責編:張宇 楊依莎 王戀

責任編輯:王康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