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事過,不追問》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牆,決不回頭。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根結,解不開,就不放過。所以纔有那麼多人選擇飛蛾撲火,爲自己的執念殉道。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個清清楚楚,問個明明白白,人活着,聰明有時候是一種罪過,糊塗反而會讓你活得更好。箇中差別,最重要的就是學會——

事過,不追問。

不追問,是種善良

微博之前很流行一句話:

“離開了,就別過問人家過得好不好;過得不好,你會心疼;過得太好,你會心塞。”

有些事,過去就過去了,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溼衣服。事過不追問,對別人,對自己,都是一種放過。放過,就是慈悲。

我見過太多人,總是糾結在對別人的執念裏。

知道別人離婚,便恨不得把誰先犯了錯、爲什麼離婚、孩子怎麼辦、家裏人啥意見全都刨根問底說一遍。

別人跳槽他要問,別人生病他要問,別人發條朋友圈他也要問兩句。他們的興奮不是來自對陌生的好奇,而是想要通過一連串發問來獲得我比你好的慰藉。

這些人,說到底就一個字:壞。

情景喜劇《宋飛正傳》裏,有一次喬治突然良心發現,跑去參加了一個社區養老院的志願者活動。他所幫助的老人已經86歲,伴侶去世,自己孤零零一個人生活在養老院,但每天卻過得異常快樂。

喬治在目睹這個事實後很困惑,一個人都這樣了怎麼還能這麼快樂。

於是,他不停追問老人:你害怕嗎?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吧?你離死亡這麼近,怎麼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裏很痛苦吧?

最後老人忍無可忍,非常憤怒地說了個字:滾!

老人爲什麼這樣做,原因很明顯。

因爲你層層逼問的過程,就是在一刀一刀劃開別人不想被人看到的傷口。

多少曾經言笑晏晏的人,經不起久別重逢的考驗,正是因爲人們總是執着於瞭解別人的過去,卻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這樣做。

只有懂得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與表達欲,你的愛才會事半功倍,否則,你愛得魯莽,別人承受得也喫力。

不追問,是種懂得

有些事,看透了,就不必說明。

想讓你懂的事情,說話的人自然會解釋清楚;不想讓你懂的事情,你問再多也無益。

得不到迴應的熱情,要懂得適可而止,這是人最珍貴的品質。因爲很多時候,無意間的追問也是一種傷害,不論你承認或不承認,大部分尷尬都是因爲一個本該閉嘴的問題所導致的。

就像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裏說的:“試探的背後有善良的旨意,但是試探的背後也潛伏着邪惡。”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抑鬱症患者的分享,他說自己特別討厭出現在人羣中,不論對方是朋友、同事、還是親人。因爲每次他和別人說起自己的病情時,得到的永遠是一連串輕飄飄的質疑:

“你有啥想不開的呀?”

“你父母對你那麼好,多想想他們,哪還有這麼多矯情?”

“平時看你很陽光啊,怎麼還得了這種病?”

抑鬱症也是病,但是大多數人卻只覺得抑鬱症患者是想太多,是矯情,他們不做任何瞭解,就用一句“你要積極”、“你要樂觀”來揣度你、敷衍你。

最後,那位知友寫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印象深刻:作爲一個別人眼中樂觀的人,大概就是你上吊快死了,別人還以爲你在盪鞦韆。

真得無法想象,一個人得經過多大的痛苦,纔會寫下這麼刻骨銘心的文字。

做人,一定要懂得在該閉嘴的時候閉嘴,想是一回事,該不該是另一回事。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提及、別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即便你不善言辭,也要學會辨別對方的意願。

因爲愛一個人,不是用你需要的方式去關心別人,而是用別人需要的方式去愛他。

就像我們從小就被長輩教育,不要在矮子面前談身高,不要在胖子面前談體重,不要在孤兒面前談父母,不是因爲這些不能談,而是因爲這些事情無法感同身受,只能報以溫柔。

不追問,是種釋然

古人常說,人生有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而來去之間,最高的境界,便是在看透世事變幻的本質之後學會釋然。

《愛在日落黃昏時》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回憶本來是非常美好的,只要你能讓過去的都過去。”

這部電影裏,曾經陷入熱戀的兩個人,在失去聯繫數年過後意外重逢,男人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女人也成了相夫教子的賢妻。多年不見,兩個人的身份、地位、模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當他們再次坐到一起聊天時,卻沒有一句話是關於對方的過去。

我想,他們之所以選擇對最陌生的幾年避而不談,原因既是因爲無從談起,更是因爲不必去談。

好事壞事,都是往事,往事如煙,又何必琢磨。屬於你的永遠屬於你,不屬於你的你永遠得不到,雖然他們曾經是愛人,但在那一刻,他們註定是擦肩而過的路人。

人可以難過,但不要嘮叨,不追問,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放過。

總是停留在過去的人註定不會幸福,因爲他們失去的是現在和未來。一個人要活得像一支隊伍,對着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而不是陷落在回憶的泥淖,像祥林嫂一樣鬱鬱寡歡。

你能放下的越多,你能拿起的才能越多。

成年人的世界裏都有一種冰冷的默契,在私人領域,我們以互不干涉來保全自己,以心照不宣來成全對方,即便在無意間踏過了別人敏感的邊界,也會熟稔地選擇沉默,一個不問,一個不說,最終一笑而過。

這種默契看上去很冷漠,但常常卻帶給人溫暖。

因爲不是每件事上我們都需要享有知情權,有些事,知道得越多,就越壞,知道得越少,反而越美好。不追問、不糾纏,就是讓我們擁有幸福的大智慧。

願你也能不爲往事擾,只爲餘生笑。


《餘生,記恩也記仇》

人生漫漫長路,我們獨自行走。有些路,走得很順,我們喜笑顏開;有些路,走得艱難,我們深受折磨。

這一路,我們走得磕磕絆絆。時而有人主動遞出一雙手,帶我們走過泥濘路;時而有人突然扔了一把石子,把我們傷得全身疼痛。

歲月漸去,我們慢慢成長,越來越明白,人這一生,總會遇到很多人。有些是恩人,有些是仇人,恩人要報答,仇人要遠離。

餘生,記恩也記仇。

恩人,記得回報

誰是恩人?

是在你落後時,拉你一把的人;

是在你困苦時,雪中送碳的人;

是在你遭難時,幫助你的人;

是在你迷茫時,指點你的人;

是在你遭遇誤解時,維護你的人;

是在你被全世界放棄時,堅定陪在你身邊的人;

……

恩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愛人,也可以是你的同事、老師、同學、陌生人……

他們本可以不必助你,這世間,本就沒有誰必須幫助誰的道理,哪怕是舉手之勞,對你來說,也是一種理應銘記的幸運。

恩,要記得還,人生路上的小幸運,纔會不斷出現。做人,總要懂得付出,纔能有所收穫。人與人之間,你來纔有我往。

恩人有難,不可逃避,主動幫一把又何妨;恩人有求,不可推脫,上前扶一把費不了多少功夫。

恩,還要記得傳。予人玫瑰,才能手有餘香,餘香能吸引有感恩之心的人,一次次溫暖的傳遞,會讓有些人的路好走些,有些人的痛緩解些。

仇人,記得遠離

誰是仇人?

是在你受挫時,奚落你的人;

是在你迷茫時,欺騙你的人;

是在你貧窮時,遠離你的人;

是在你富裕時,利用你的人;

是在你悲痛時,往你身上撒鹽的人;

是在你正常生活時,突然帶給你災難的人;

……

這樣的仇,或輕或重,或大或小,你都得牢牢記住。

不是因爲要尋找機會報復他們,而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人,貴在人品。

傷害別人一次,自會在之後的某年某月,受到痛苦的反噬。那些惡劣的行爲,是做人的反例樣本,一個在陽光下健康成長的人,本不該如此。

這樣的仇人,你無需憤慨,無需悲嘆,遠離他們,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也是對仇人最大的懲罰。其他的,時間自會還你一個公道。

人性之中,總有些陰暗的心思在偷偷發酵。但一個人可以爲人,最重要的是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別讓仇恨矇蔽了你的眼睛,別讓仇人毀滅了你的餘生。

道不同不相爲謀,我們該一起相謀的人,是恩人,而不是仇人。

仇恨會衍生出新的仇恨,而感恩才能傳遞出新的希望。

餘生,記恩記仇,靠近恩人,遠離仇人。做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普通人,有顆明媚光亮的心,做些助人爲樂的事。

共勉。


《有遠見的人,都帶點心狠》

對壞人心狠,才能遠離爛事

我表叔是個別人嘴裏的“大善人”,最見不得有人來求他。

以前有個親戚找他借錢,剛喊了兩句苦,他就老老實實把壓箱底的錢拿了出來,完全忘了自己家裏也就剛剛夠餬口。

後來自家有事需要用錢,他卻拉不下臉去要。最後好不容易張了口,那個親戚一哭窮,他就沒轍了。

可問題是,那個親戚前幾天還曬出了全家去國外旅遊的照片。

有人笑他傻,他就自我安慰道,喫虧是福啊。

雖然表叔能想得開,卻讓一家老小跟着他,把日子過得苦哈哈的。老婆經常爲了錢的事跟他吵架,孩子也跟他不親近。

有句話一針見血:“對壞人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

過於心軟的人,看似是善良,其實是糊塗。爲別人付出了這麼多,卻把自己的日子過得一團糟。

而那些活得明白的人,在爲人處世中,都有點“心狠”。

就像《都挺好》裏的蘇明玉,從小在家裏飽受排擠,長大後就乾脆跟家裏斷絕往來,自立門戶。

母親去世了,她出錢一手包辦葬禮,卻沒流一滴眼淚;二哥打傷了她,她堅持要報警,直到二哥當衆道歉爲止。

雖然有人說她心狠,卻不得不佩服她的魄力:就算別人再怎麼作妖,她也很少受影響,照樣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反觀《歡樂頌》裏的樊勝美,一邊哭着抱怨家人拖累了自己,一邊又繼續替家人擦屁股。循環往復,無法自拔。

對於那些消耗你的爛人爛事,對於別人不合理的要求,不妨學着“心狠”一點,該拒絕的拒絕,該拉黑的拉黑,不是我的一分不要,是我的一寸不讓。

不必扭扭捏捏,拉不下臉,反正那些總讓你爲難的人,也不是什麼好人。

對孩子心狠,才能助他成長

BBC紀錄片《生命之旅》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白頰黑雁是一種善於飛行的鳥類,每小時能飛行80公里,因爲它們從小就受到嚴酷的訓練。

小黑雁出生後不久,就會被爸爸媽媽帶到幾十米的懸崖邊上,一隻只排着隊跳下去。

不敢跳的小黑雁,也會被爸爸媽媽催促着,撲棱着柔弱的翅膀,跳下萬丈深淵。

跳崖的小黑雁存活率不到一半,只有活下來的那些,才能掌握過硬的飛行技能,將來離開了父母,也照樣能活得很好。

《戰國策》有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是爲孩子包辦一切,而是幫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長起來。

著名作家劉墉說過一段話,發人深省:

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爲孩子已變成籠子裏的小鳥,天天等你喂。首先他無法獨立,其次他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所以家長常常覺得孩子不懂感恩,不會回饋,卻不知道這種情況是父母寵出來的,孩子已經失去了愛的能力。

老話說“慈母多敗兒”,你對孩子太心軟,孩子一哭鬧就妥協,看似是愛他,其實是在慢慢毀掉他。

就像歌唱家李雙江的教子之道:“不打兒子,捨不得,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捨不得管孩子的李雙江,最後只能眼睜睜看着兒子進了監獄。

孩子闖了禍,你不嚴加管教,將來他只會把禍越闖越大;

孩子不肯好好學習,你不逼他一把,他以後走進社會就得處處碰壁;

孩子好喫懶做,你不讓他知道生活的艱辛,日後他不僅不懂感恩,還會加倍向你索取……

沒有孩子喜歡喫苦,但作爲父母,寧願讓孩子先苦後甜,也別讓他先甜後苦。

玉不琢,不成器。現在對孩子心狠一點,讓他喫點苦頭,得到歷練,孩子將來纔可能有出息。

對自己心狠,才能越變越強

看過這樣一句話:

想要放下一個人,先狠心放下你的手機。

想要戒掉一種癮,先狠心拔掉你的網線。

放下手機、拔掉網線說起來不過是芝麻小事,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

原因很簡單,安逸的生活人人都喜歡,沒人願意給自己找罪受。

就像有些人說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看書學習多無聊,不如打局遊戲爽一爽;

每天加班多辛苦,不如刷刷抖音樂一樂;

好不容易到了週末,更不要虧待自己,在牀上賴到下午也挺好……

這些低質量的“垃圾快樂”,讓你沉浸在歲月靜好的錯覺裏,得過且過,蹉跎時光。你收穫了短暫的快感,卻付出了長期的代價。

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當初那些與你差不多的人,已經把你遠遠甩在了後面;

別人增長的是見識、能力和金錢,你增長的卻只有年齡、體重和貧窮。

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那些能在各行各業做出成績的人,對自己都有點“狠心”。

被稱爲“何仙姑”的超模何穗,爲了保持完美身材,不僅嚴格控制飲食,更把健身房當成了家,從跑步、羽毛球到瑜伽,每天至少訓練2個小時以上。

她的社交媒體上基本都是健身照,平時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就是跟朋友們玩撲克牌遊戲,抽到什麼就做相應的運動。

過硬的專業能力,讓她連續8年登上維密的舞臺,驚豔世界。

反觀另一位模特,成名後就開始不停接綜藝、曬美食,玩得不亦樂乎,不願再費勁健身和訓練。

沒過多久,她就摔倒在了舞臺上,成爲衆人眼中的笑柄。

你若不心狠,誰替你堅強。表面的風光背後,藏着流不完的汗水;所有的成就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對自己太心軟,不斷放低要求,就是在給自己挖坑。即使現在能享受一時的安逸,也一定會在未來的路上狠狠摔一跤。

對自己心狠一點,你才能在逆境中不斷成長,不斷強大。即使遇見再大的風雨,你也能無懼無畏,從容面對。

《馬男波傑克》裏有句話:“如果你想要活下去,那你就要狠下心來。”

強者之所以成爲強者,就是因爲他們敢於狠下心向自己“開刀”,切斷無用社交,遠離垃圾快樂,逼着自己走出舒適區。

世界其實很公平,所有的收穫都必須先付出,所有的得到都必須先失去。

要想活出自己的風采,就別再內心軟弱,得過且過。

該斷的東西斷,該狠的時候狠。勇敢跨過障礙,果斷切除懶癌,才能創造新的未來。

共勉。


《始終相信,沉默是金》

有位作家曾說: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人們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爲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半生已過,才懂得沉默是金。“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說無意義的話。適時的沉默,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看破不說破,乃是大智慧

爲人處世,看透不說透,是一種洞察,一種胸襟,更是一種大智慧。

《紅樓夢》中,最歡快的一回當數劉姥姥進大觀園,王熙鳳與鴛鴦爲了討好賈母,故意捉弄劉姥姥,囑咐劉姥姥賈府喫飯的規矩,又說:“要錯了,我們就笑話呢。”

喫飯時,賈母這邊說“請”,劉姥姥便按之前的囑咐,站起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喫個老母豬不擡頭。”說完,鼓着腮幫子,兩眼直視,一聲不語。

衆人先發怔,後來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

事後,王熙鳳和鴛鴦向劉姥姥道歉,劉姥姥卻笑着說:“姑娘說哪裏的話?咱們哄着老太太開個心兒,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笑。我要惱,也就不說了。”

劉姥姥深受喜愛,憑的不是城府深,而是憨厚直爽,她飽經滄桑,看透人情冷暖,心裏比誰都明白。賈府雖然富貴,暗裏卻籠罩着沉重又壓抑的氣氛。這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看破不說破,既能給大家帶去歡笑,並因此獲得賈府上下的好感,何樂而不爲?

莎士比亞曾說:“與其做愚蠢的聰明人,不如做聰明的笨人。”

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知理不爭論。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包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善良的沉默,是智者的境界,因爲心裏充滿了慈悲。

說話是天性,沉默是修行

英國聲音專家朱利安·特瑞雪曾總結我們說話時最容易犯的“七宗罪”:

一、傳播流言蜚語

二、隨意評價他人

三、消極,負能量滿滿

四、愛抱怨

五、找藉口推卸責任和過錯

六、撒謊與欺騙

七、固執己見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或多或少都犯過幾宗“罪名”。

古人說:“智者先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說話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

一位高僧曾傳授給賈平凹八字成功祕訣:“心繫一處,守口如瓶。”什麼是“守口如瓶”?

謠言謊言,不如不言;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

虛僞之言,不如不言;

人云亦云,不如不言;

言而無信,不如不言。

禍從口出,沉默,可使自己少惹是非,少留把柄,不讓雜念擾亂心志。

佛曰:“不可說,道家講三緘其口”。孔子說:“訥於言而敏於行。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

是非對錯,轉眼就成過眼雲煙。沉默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你的沉默,自有力量

尼采說:“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古龍也說:“越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語便越可貴。其人若論武功,氣度必有懾人之處,其言之價就更高。”你的沉默,自有力量。

春秋時期,楚莊王繼位三年無所作爲,大臣以隱喻來勸諫:“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翔,不鳴叫,默然無聲,爲什麼?”

楚莊王答道:“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果然,半年後,楚莊王親自處理朝政,罷除奸佞,提拔賢能,楚國迅速崛起,問鼎中原,楚莊王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沉默是韜光養晦,在沉默中思考、積蓄力量。成大事業者,都有一段沉默期,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驚人。

不知不覺間,人生已過半

漸漸懂得了沉默的智慧

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別人

遇上冷風雨,休太認真

自信滿心裏,休理會諷刺與質問

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

任你怎麼說,安守我本分

始終相信,沉默是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