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富有,是你內心的安寧》

《寒山拾得對問錄》記錄了一段很經典的對話。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年輕時看這段話,覺得拾得大師的話太過於軟弱,可是年紀越大越能感受到這段話的大智慧。

內心的安寧,是需要歲月的磨礪和沉澱的。

隨着年紀的增長,我們也越來越成熟,平添了幾分從容、淡然;生活的艱辛與磨礪,使我們不得不學會從容、學會釋懷,從而使內心變得更加安寧。

真正的富有,就是你內心的安寧。

何爲內心的安寧?

陸游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樂觀豁達,就是內心安寧。

中國古代詩壇的長壽冠軍當屬享年85歲的陸游,而他的長壽祕訣就是豁達。

有一次他家裏房屋上的瓦被狂風掀掉,牆壁被大雨淋溼快要塌了,家中無米無糧揭不開鍋,如此淒涼的場景,普通人早就憂鬱了。

可他沒有因此發愁,反而當即作詩一首“昨夕風掀屋,今朝雨淋牆,雖知柴米貴,不廢野歌長。”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困難,但區別在於你用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它。

樂觀豁達的人總是很快就走出挫折,平復心境,並從中領悟到一些東西。而悲觀消極的人往往會深陷在挫折中,惶惶不可終日。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聚散無常,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

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顧好獨一無二的身體,就是最好的珍惜。

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隨性而往,隨遇而安,一切隨緣,是最豁達而明智的人生態度。

何爲內心的安寧?

孟郊說,“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胸懷寬廣就是內心安寧。

秋天的月亮像一輪明鏡輝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對月欣賞,吟詩作賦,盜賊卻討厭它,怕照出了他們醜惡的行徑。

春雨貴如油,農夫因爲它滋潤了莊稼,而喜愛它,行路的人卻因爲春雨使道路泥濘難行而嫌惡它。

你人再好,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你,有人羨慕你,也有人討厭你;有人嫉妒你,也有人看不起你。

面對他人的偏見,何必生氣呢?還不如喫頓好飯出去散散心,將那些話拋在腦後,生活如此美好,沒必要爲一些閒人浪費自己的心情。

修一顆靜心,才能冷眼旁觀看待問題。斂一些脾氣,才能從容不迫和人往來。

如果你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麼你的生活就像條內褲,別人放什麼屁你都兜着。

用微笑去面對生活,用真情去書寫人生。欣賞別人是一種境界;善待別人是一種胸懷;人的一生中除了遇到開心快樂的事,也是會遇到傷心難過的事。

心胸放寬一點,你也許就能找回最簡單的快樂和內心的安寧。

何爲內心的安寧?

陶淵明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淡泊名利就是內心安寧。

陶淵明中年後的人生並不順利,但他身在田園,心靈灑脫,在俗世中保持着淡然的態度。

一生爲爭名奪利所累,實在是本末倒置。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末能與之爭”。

第一,不與俗人爭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爭名奪利是小人所擅長的,爭不過,也別去爭。

第二,不與閒人爭氣。你和別人爭執某個話題,你爭輸了,很丟面子,生氣又傷身;你爭贏了,看似高興,實則是失去了一個朋友,甚至埋下了禍根,最終還是輸了。

糾纏於那些沒意義的爭論,傷了別人,氣了自己,何苦來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個人都只不過是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過客。名和利都是過眼煙雲,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淡泊是一種本色,一種選擇,一種風範,一種追求。淡泊明志,使人領略和感悟人生;寧靜致遠,讓人心靜如水胸襟開闊。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一個人關注的重點應該是自己的內心,生活可以拒絕給你一棟別墅,一輛豪車,但絕不拒絕給你清風,明月,和內心的安寧。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


《再聰明也挽救不了道德的缺陷》

前言: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聰明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女孩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漸漸地,她發現當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處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個地方,根據目的地自行買票,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

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她發現了這個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說以她的思維方式看來是漏洞。憑着自己的聰明勁,精確她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爲萬分之三。

她爲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後,她便經常逃票上車。 她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她充滿信心,她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

但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後,卻又都是婉言相拒。一次次的失敗,使她憤怒。她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排斥外國人。

最後一次,她衝進了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要求經理對於不予錄用她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 然而,結局卻是她始料不及的。下面的一段對話很令人玩味。

「女士,我們並不是歧視妳,相反,我們很重視妳。妳一來求職的時候,我們對妳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都很感興趣,老實說,從工作能力上,妳就是我們所要找的人。」

「那爲什麼不收天下英才爲貴公司所用? 」

「因爲我們查了妳的信用記錄,發現妳有三次乘公交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我不否認這個。但爲了這點小事,你們就放棄了一個多次在學報上發表過論文的人才?」

「小事?我們並不認爲這是小事。我們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妳來我們國家後的第一個星期, 檢查人員相信了妳的解釋,因爲妳說自己還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統,只是給妳補了票。但在這之後,妳又兩次逃票。」

「那時剛好我口袋中沒有零錢。」

「不、不,女士。我不同意妳這種解釋,妳在懷疑我的智商。 我相信在被查獲前,妳可能有數百次逃票的經歷。]

「那也罪不至死吧?幹嗎那麼認真?以後改還不行嗎?」

「不、不,女士。此事證明了兩點:

1、你不尊重規則。你擅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2、你不值得信任。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的進行是必須依靠信任進行的,因爲如果妳負責了某個地區的市場開發,公司將賦予妳許多職權。

爲了節約成本,我們沒有辦法設置複雜的監督機構,正如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一樣。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僱用妳,可以確切地說,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盟,妳可能找不到僱用妳的公司。」

直到此時,她才如夢方醒、懊悔難當。

然而,真正讓她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是對方最後提到的一句話: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聰明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你爲什麼總是不高興》

現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官員抱怨應酬多,男人抱怨壓力大,婦女抱怨家務忙,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到底是什麼,讓中國人滿面愁容?

01

缺乏信仰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當今社會,很多人像熱鍋上的螞蟻,終日忙忙碌碌,隨波逐流。

古時候,人們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孔毅說:“所謂信仰,信是感恩,仰是敬畏。”

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爲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沒有信仰,人生便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駕馭快樂手段,導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選擇了不快樂。

白巖松在《幸福了嗎》裏寫道:

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里,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爲了利益,讓自己成爲他人的煉獄。

信仰讓我們學會敬畏,信仰爲我們指明方向,它可以是孔孟之禮,亦可以是老莊之道。

02

不懂感恩

現在的年輕人,人人嘴上都掛着一句:“人間不值得。”整個人沒有一點生機與活力,而是一個大寫的“喪”。有人抱怨付出沒回報,有人抱怨沒人理解自己。

可是啊,人生哪有事事如意?

抱怨的本質,是逃避現實,是一種不懂感恩的表現。因爲不知道感恩,看不見身邊的善意,只要自己稍微不如意了,便開始抱怨。

人活這一輩子,誰都不欠誰的,沒有人必須對你好。

卡耐基說過:“人內心的幸福感,來自對既有生活的隨遇而安和感恩知足。”

感恩,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也是一條使人快樂的捷徑。學會感恩生活,感恩身邊的人,你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快樂。

03

容易焦慮

上個世紀,整個中國都處於戰亂之中,偌大的中國,連一張安靜的書桌都難以安放。

而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同志,常常趁着天剛亮,就拿着一本書,到菜市場旁邊去讀。任憑那賣菜的吆喝聲和討價還價的爭吵聲多麼刺耳,他都堅持集中注意力讀書,以此培養自己的靜心和恆心。

現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國泰民安。偌大的中國,卻再難找到一顆平靜的心靈。不平靜,就不會幸福。

我們總是想得太多,爲昨天后悔,爲今天忙碌,爲明天打算。我們太容易焦慮,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房價太貴、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物價飆升、焦慮食品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污染……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

可是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不要用今天的煩惱,買明天的快樂。

與其整天煩惱焦慮,不如無憂無慮,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快樂。

04

喜歡攀比

老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用來攀比。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比成績、比特長;青年時代就開始比工作、比工資;中年人喜歡比車、比房、比家產;老了身無一物,又回到最初的比孩子……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攀比是不會有盡頭的,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開心快樂纔是最實在的。

畢竟,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05

不善給予

宋代張商英曾說:“樂莫樂於好善;苦莫苦於多貪。”意思是沒有比幫助他人更快樂的,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痛苦的。

中國人有一大缺點,就是愛貪小便宜。試喫的商品拼命喫,免費的贈品拼命拿,成天惦記着從別人身上撈油水,卻吝嗇付出一點小恩小惠。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樂善好施從來都不是慈善家的專利。幫助別人,亦是在成就自己。

姚明曾坦言他對公益事業的態度:

“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終目的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淨化自己,使自己昇華,到最後,得到幫助的是我自己,讓我感覺到我對這個社會有用。”

06

內心封閉

早在1979年,美國作家阿蘭·布魯姆,就寫過一本書——《美國人心靈的封閉》。

書中說到,美國人的心靈都關閉起來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當年美國青年人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只是熱衷於眼前繁華的物質世界,疲於奔命於瑣碎的日常生活。

美好純淨的內心,是當今社會真正的奢侈品。

正如白巖松所說:

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

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爲利,爲名。所以,我現在不太敢說“忙”。

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你爲什麼總是不高興?不是快樂太難,是學會知足不簡單!

人活着,開心就好!莫在意錢多錢少,老了以後,誰在乎你是乞丐還是富豪。

人活着,看淡就好!莫計較權大權小,老了以後,誰在乎你頭頂幾尺官帽。

人吶,活着就好!

有飯可喫,有覺可睡,有衣可穿,有山可爬,有水可喝,有書可看,有事可做,有路可走,有人可伴就是最好!


《心寬,路自寬》

我曾問我一摯友:你交朋友時,最怕遇到什麼人?

他略微思忖後,回答:過於敏感的人。

因爲敏感,容易放大喜怒哀樂,讓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變得艱澀,情感變得脆弱。

社交最大的災難,是太把自己當回事

他舉了個例子。

去年參加同學會,但是飯桌上大家鬧得很不愉快。

有個女同學恰巧那一年離婚,但是現場大家並沒有察覺到她內心的悶悶不樂,事實上,也鮮少有人知道她的私事。

但是喫飯時,剛好討論到婚姻,有個單身男同學爲了給自己解圍,隨口調侃說:

“成功的人,都還單身;失敗的人,早在二婚路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她嚯地站起來,氣急敗壞地端起面前的酒,就朝對方潑去。

現場陷入混亂,大家手足無措,隨後,她自顧自地委屈地哭了起來,一口咬定大家是在看她笑話。

好好的聚會,不歡而散。

人和人的社交,難免人多嘴雜。太在意別人說的話,並且習慣性對號入座,很容易讓自己情緒受到影響,進而不歡而散。

以至於,每當一個敏感的人出現在聚會場合,大家都要小心翼翼照顧他的情緒。

久而久之,他們出現在社交場合,於己於人都成了一種負擔。

不知不覺,也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社交,最忌玻璃心

所以,人一旦太玻璃心,是註定過不好這一生的。

去年我有兩個同事鬧得很不愉快。

原因是白天兩人工作上發生了衝突,結果其中一個晚上回去後,因爲和男朋友發生了口角,於是發了條帶指責意味的朋友圈。

並沒有指名道姓是誰,但是另一個人看到了,自然而然地以爲對方是在含沙射影地批評她。

作爲反擊,她很直接地用發朋友圈的方式“迴應”對方。

雙方一來一回,情緒很是激動。

結果,是同公司的共同好友都看到了這場“指桑罵槐”的隔空罵架,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激化不說,還白白讓人看了笑話。

隔天知道一開始那條作爲始作俑者的朋友圈並不是在指自己,悔不當初。

你身邊一定也有很多這樣的人:

別人發的朋友圈,喜歡和自己對號入座;

別人無意間說的話,習慣性往自己身上對標;

別人一兩句玩笑話,在心裏百折千回,臆想出萬千惡意……

其實,有時候就是別人三兩句無心之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於是,腦補出無數內容,白白讓自己陷入憤怒、羞愧、難過等複雜的負面情緒當中。

所以,不是基於現實,沒有任何驗證的臆想,是最無意義的。

它就像釘在恥辱柱上的一把劍,明明立在那裏,雖然扎眼,但是本與你相安無事。

你非要上去拔掉這根“刺”,劍不一定拔下來,倒是自己用力過猛,面紅耳赤的模樣,是真的不體面。

社交,需要一點鈍感力

試想,如果她當作不知道,往後找個合適的日子,談笑間問起,敞開心扉地說:

“還以爲你在說我呢。哈哈。”

通常,人都會被別人的坦誠感染,然後給到詳細的解釋,矛盾就可以一下子解決了。

我爸從小就教我:

“做人,心要大點。”

就像他,在他那個圈子中人緣很好。他是個心大的人,比如,男人之間的酒局,酒過三巡,酒精上臉,難免有話說得不妥帖的地方。

但是他不會往心裏去。他會諒解他人的無心之過,玩笑話從不放心上。

大家也就惦記着他這點好,有什麼生意也喜歡找他合作。

所以,人和人之間,寬心才能自在。

一如韓寒所說:

“如果你太在意別人的想法,那麼你的生活就像是一條褲衩,別人放什麼屁你都得接着。”

在社交上,年齡漸長,你會發現,你見到的黑暗面越多,聽到的不好聽的話也就越多。

你可以通過這些話辨識哪些人值得交往,但無需過於放心上。

所謂“鈍感力”,其實就是作家渡邊淳一告誡現代人的:

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

不過於以自我爲中心,不要被自己的情緒牽着走,如此這般,才能樂得逍遙,路也能越走越寬。

我在知乎上,看到有答主(@周同)解釋有鈍感力的人在社交上的具體表現,其中有幾條我覺得說得很在理:

1、臉皮厚一點,厚顏有恥,別人說啥臉上也掛得住;

2、像水一樣,隨形就勢,能清能濁,臭着也是水,糞水也有營養!

3、學會腹語,在肚子裏罵人、擡槓、鑽牛角尖,嘴上要豁達;

4、時刻記住表情和語言都是毫無意義的,別人說啥這耳朵進那耳朵出,自己想啥和做啥才最重要。

做個鈍感十足的好人,勝過無數八面玲瓏的玻璃人。

換句話說,在這世上,能小心翼翼呵護你的玻璃心,時時刻刻關照你的情緒,也就只有家人。

對於別人,我們都是無足輕重的,他們不在乎你的情緒。

所以,作爲活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成年人,你必須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

強大到可以正視來路不明的惡意,迎接千奇百怪的攻擊,也懂得處理很多模棱兩可的不友善……

生活的歷練,不就是透過這林林總總,慢慢讓我們從一顆玻璃心變成鋼鐵心嘛。

這過程,便是一場修煉。

直到某一天,你真的做到心寬了,你的世界纔算真的大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