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微財薄體發福

中國的語言文化真是豐厚,任何意境總能找到貼切的詞句。人到中年,胖了叫發福,瘦了叫精神,不胖不瘦叫勻稱。尤其這發福,聽上去吉利又俏皮,頗具喜感。而“發”字也很有趣兒,類似含義散見於發芽、發財、發跡、發祥、發奮、發軔等,既強調過程,又重視結果。

躺在牀上,撫按着贅肉橫生的肚腩,時常回想起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體態與模樣。隨便翻出幾張舊照,青澀的畫面陌生又熟悉,恍如美顏濾鏡下的自己,區別卻是再牛軟件再強高手也修飾不來的真實。

已婚男人,三十五歲上下,工作穩定且生活安逸,倘若疏於對飲食起居的管控,那麼肥胖就會暗暗滋生,直到勢不可擋,積重難返。大概,我是從三十歲之後漸漸“壯碩”起來的吧。大肆喝酒喫肉,有單位工作亦有個人交往;經常勞神熬夜,有加班出差也有打牌洗浴;與同齡人爭相放縱,和年輕人攀比較量。少得不能再少的運動鍛鍊,與下班後馳騁各種飯局,趕逢各類歡場相比,簡直微不足道,於事無補。

那些年,無論在哈爾濱,還是去秦皇島、北京,與同學朋友尚能約場籃球,然後推杯換盞,美其名曰“革命生產兩不誤”。近幾年,兄弟們年紀大了,體力虛了,籃球之類的劇烈運動喫不消了。因此,原來戲稱的打球、玩牌、喝酒“鐵人三項賽”,如今只剩下喝酒和玩牌兩個墮落項目了。

細數自己和相熟舊識的朋友們,除了歲月刻下的滄桑紋理,更顯性的恐怕就是近似“紡錘”的大衆體型了。小時候,有一種木製的玩具,兩頭尖中間大,俗稱“尜兒”,就是紡錘的微縮版。疫情之下,忙於家務炊事,勤於伏臥讀寫,費力保持了幾年的體重八十公斤防線終告失守。懶得再去糾結是“過勞肥”還是“惰怠胖”,總之電子秤的數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該減減了。

道理全懂,執行太難。我很清楚離家近在咫尺的健身房就是不二之選,而擔心辦卡風險和推託沒有時間等藉口都是減重路上的攔路虎,同那些抱怨場地、挑剔形式等客觀理由一樣。

俗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於我而言,合理的體重是健康的前提,也是年輕自信的資本。至於發不發福,倒也不迷信。否則,人很微渺,財產很單薄,只剩下發福的身材自娛自樂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