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五種能力》節選讀後感

讀完這篇《愛的五種能力》節選,我想到了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叫作情緒“ABC”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解釋如下: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爲的結果。

結合文章中作者的觀點,運用在婚姻中就是——如果你對婚姻不滿/離婚(情緒或行爲C),那產生這種情緒或行爲的原因,可能並不是婚姻中的另一半或婚姻本身(誘發事件A),而是你對另一半或婚姻本身的看法(B)。

就像文中作者所說,有時候要解決婚姻問題,光靠不停地換伴侶是不行的,關鍵還是要改變看法,對另一半或婚姻本身的看法,“提升自己愛的能力”,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舉個現實生活中婚姻家庭的例子,看看面對類似的人和事,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下,最後產生的結果有何不同。

故事一:

丈夫李文下班回到家,陰沉着臉一聲不吭,徑直走進了衛生間,把門一關,人就不出來了。

妻子王紅見狀,認爲丈夫是對自己不滿(猜測丈夫如此表現的原因),“你什麼意思,幹啥呢,進屋一句話不說就死衛生間不出來了?!”王紅沒好氣地大喊道。

李文也不滿意了,因爲銷售指標完成的不好,白天剛被老闆罵了一頓,本想自己靜一靜現在又被妻子嗆一頓。

“喊什麼喊,今天本來夠煩了,回來還要聽你嘮叨!”然後倆人你一句我一句就吵起來了,晚飯都沒做,更別提喫飯了。

故事二:

張軍由於工作被批評,回家就躺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妻子楊洋見狀,心想着張軍應該在外邊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所以纔有如此表現(楊洋的認識)。

於是她平靜地說:“如果你想自己安靜會兒,那我先不打擾你;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助,可以隨時叫我,但最主要的是你要保重好身體,好麼?”

張軍聽完眼睛有點溼潤,想着工作上被批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以後努力就是了,生活還是要照常過的。於是給了妻子一個擁抱,並在晚飯過程中,跟妻子探討了心中的困惑。經過溝通,張軍對以後的工作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夫妻相處中,如果我們能多一些思考角度,多多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愛的能力,那麼面對同樣的人和事,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就會大大不同。

對於作者提出的觀點,大部分我還是比較贊同的。但也有一個小小的建議,有關“內歸因”,我認爲它並不適合所有人格的人。

假如你是那種討好型人格,假如你平時無論是和朋友、陌生人、同事說話,都要在心裏想好多遍,組織很多遍語言,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而得罪了對方。

或者內心十分敏感,很多時候對方一句不經意的話,你都要在心裏掙扎好久:她這麼說,是不是在生我氣?是不是在嫌棄我?我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事情?

那麼在遇到矛盾衝突時,你是不適去“內歸因”的,你需要的恰恰是勇敢一些,要相信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你的錯,你很優秀,不用貶低自己去討好他人。

遇事“內歸因”,它只適用於某一類人。這是我補充作者觀點的一點建議。

關於討好型人格,篇幅原因這裏不展開講了。

不管怎樣,通過閱讀,通過學習,我們去提升自己,每天改變一點點,再優秀一點點,在通往幸福的路上,祝我們都進一步有一寸的歡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