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詞的創造者,葉聖陶的作文教學“聖經”,你值得擁有

世界讀書日快到了,很想給大家安利一本好書,它就是中國語言大師葉聖陶先生所著的《給孩子的寫作課》。

這是一本既適合孩子閱讀,又對大人有啓發指導意義的寫作教學好書,裏面全部是實用又走心的寫作教學心得。

讀一讀,真的是勝讀十年書;想一想,就可以打通堵塞30多年的任督二脈,讓你的寫作靈感源源不斷,寫作思路如行雲流水般通暢歡快。

從小到大,老師只是教我們拆解課文,教我們模仿和背誦好詞好句好段,卻不曾告訴我們好詞好句好段是千變萬化的,是可以套用的,也是可以改寫的。老師只是讓我們多用修辭手法,多用華麗辭藻,卻不曾告訴我們,有時候最簡單的文字表達最能觸動人心。老師只是簡單地給我們佈置一個寫作任務,讓我們寫最敬佩的人,最理想的職業,最喜歡的人,卻不曾教會我們,如何細緻入微地去觀察身邊的人與事。

《給孩子的寫作課》就是這樣一本優秀的寫作指導啓蒙書。

陪可愛多讀繪本

自5年前開始做全職媽媽,我就開啓了自媒體寫作。可是,缺乏見識,缺乏社交,缺乏閱讀,再加上還要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兼顧包攬所有家務,我的寫作一直處於凝滯狀態。能做到一個月更一篇文,我都要謝天謝地了。

慢慢地,隨着可愛多的長大,我逐漸從瑣碎事務中脫離出來,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去閱讀,去寫作。可是,我卻開始恐慌,開始迷茫,開始犯糊塗了。

因爲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寫什麼,應該寫什麼,什麼是我所擅長的,什麼是我可以持續貢獻的內容,什麼是別人喜歡並願意花時間去閱讀,去了解的。

完全寫讀書筆記?我需要認認真真地把一本書看完,做筆記,做總結,做反思。那麼,我的寫作更文頻率肯定沒那麼高,留不住習慣了讀快餐式文章的讀者,也難以培養忠實讀者長期閱讀的習慣。

寫職場爭鬥故事,教職場小白學會提防職場黑手,避開凹坑?這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我從來不是一個“心機婊”,而且自畢業以後工作才五年,所處單位的人際關係也都比較簡單友愛,我還真說不出什麼對職場小白特別有幫助的大道理來。

寫雞毛蒜皮,家長裏短,這些又不免涉及別人家的個人隱私,寫多了怕被家族長輩拎出來批鬥。等下文章還沒寫完,已經被批得體無完膚了。

直到去年,我有幸遇到了葉聖陶老先生寫的《給孩子的寫作課》,一切才豁然開朗,才真正明確了自己的寫作方向和風格。

01

寫作就是用筆頭說話,找準定位很重要

葉老在書中寫道,

“寫文章跟說話是一回事。用嘴說話叫作說話,用筆說話叫作寫文章。”

“要有意思纔有話說。沒有意思硬要說,就是瞎說。意思沒有想清楚隨便說,就是亂說。”

“作文自然應該單把經驗範圍以內的事物作爲材料,不可把經驗範圍以外的事物勉強拉到筆底下來。所有材料都是自己的經驗,順着這個方向走去,是一條寫作的平坦大路。”

看了這段話後,我才明白,我的寫作之所以磕磕絆絆,時斷時續,就是因爲我沒有認清事實,沒有找準定位,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道路。

我陪可愛多製作的可換裝小人

我做了5年多的全職媽媽,相較於普通的職場媽媽而言,我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陪孩子讀書、寫字、畫畫、做手工的經驗更豐富。在挑選繪本,瞭解孩子心理,摸準孩子喜好,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等方面也更有發言權。

在全職媽媽的羣體裏,我屬於比較有耐心又細心的類型,會爲了更好地瞭解孩子不良行爲背後的動機,去閱讀《正面管教》、《捕捉兒童敏感期》、《養育男孩》、《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56號教室的奇蹟》、《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愛的教育》、《教養的迷思》、《家有四男》、《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等有關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方面的書籍,學習各種與孩子溝通、合作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從菜葉上找到的小蝸牛

我熱愛大自然,喜歡帶孩子去草坪上瘋跑,願意陪孩子蹲地上觀察偶遇的毛毛蟲、蝸牛、瓢蟲、麻皮蝽、蚱蜢和螳螂。晴天帶他爬山頭,攀大樹,雨天帶他踩水坑,聽雨聲。

我熱愛寫作,熱愛攝影,樂於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樂於分享家庭生活中的小確幸和傷別離。

書寫母嬰育兒板塊正是我的長處與優勢所在,也是我未來可以穩定持續輸出的內容。

02

在自己熟悉並擅長的領域深耕,才能穩定持續地寫出好內容

葉老在書中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

“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證驗、浮游無着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文品見人品,寫作貴在真誠。

 遇見新生的毛桃

當你總是杜撰編造虛無縹緲,吸人眼球的假人假事時,總有一天會因爲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失去所有忠實讀者的支持與喜愛。

當你總是全力以赴,抓住轉瞬即逝的情緒,書寫充盈內心的情感,你就有源源不斷的文字想要流露,想要表達,想要書寫。而這樣樸實、真切的情感抒發就是最能引發讀者共鳴的內容價值。

在自己熟悉並擅長的領域深耕,纔有可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文章來。這就是《給孩子的寫作課》帶給我的啓發。

03

寫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

“寫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要動腳,纔會走;要舉手,纔會摘取;要執筆,纔會寫作。”

“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說話一樣養成習慣,凡遇到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好像沒有一點東西可以寫的,你不會寫作了。”

以前文章寫得少,不僅字數少,而且頻次少。我總覺得寫作是一件極其困難,極其苦澀的事,羨慕那些自媒體寫作者有才又多產,能寫出那麼多精彩、有趣又富有哲理的好文章來。

殊不知,這是人家長時間寫作練出來的下筆如有神,妙筆如生花。

可愛多正在練字

熟能生巧不僅適用於賣油翁倒油技藝的練就,同樣適用於我們普通人寫作技能的養成。

有了觀念上的改變,現在不管大事小事,我都會抓住機會趕緊寫下來,記下來,有以可愛多的童言童語爲主的家庭日記,有認真讀書後的文摘、反思和總結,有書寫我與可愛多在成長路上鬥智鬥勇的教育心得,有抒發告別親友時的悲傷與惆悵……致力於打造以育兒爲主,家庭情感故事、讀書筆記爲輔的自媒體品牌。

寫得多了,流注筆頭的文字自然越來越流暢。如今,周更已不在話下,有時候勤奮點,甚至能做到日更。

當然,在我的概念裏,文章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如果寫出的文暫時不夠滿意,我不會追求形式上的日更,寧願斷更也要把文章修改到自己滿意再發表。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讀者的尊重。

04

寫文章要注重經濟效應

寫文章不是字數越多越好,而是越經濟越緊湊越好。

再華麗優雅的辭藻,與寫作對象不貼切的,不用;再細緻生動的描寫,與文章主題無關的,去掉;再風趣幽默的說法,與生活實際不符的,不寫。

葉老說,

“文章爲求寫作和閱讀雙方的省事,最要講究經濟。一篇文章,把緊要的話都漏掉,沒有顯露出什麼中心來,這算不得經濟。必須把緊要的話都寫進去,此外再沒有一句囉唆的話。正像善於用錢的人一樣,不該省錢的地方絕不妄省一個錢,不該費錢的地方絕不枉費一個錢,這纔夠得上稱爲經濟。”

 我拍攝的蒲公英

“組織到怎樣纔算完成呢?我們可以設一個譬喻,要把材料組成一個圓球,纔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圓球這東西最是美滿,渾凝調和,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獨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徵。圓球有一箇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環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密合無間,不容更動,方得成爲圓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應環拱於中心(這是指所要寫出的總旨,如對於一件事情的論斷,蘊蓄於中而非吐不可的情感之類),爲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應有最適當的定位列次,以期成爲一篇圓滿的文字。”

主題清晰明朗,內容詳略得當,語言凝鍊緊湊,這樣的文章寫作纔是經濟的,精準的,完美的,圓滿的。

05

寫好文章必須做的三種準備功夫

“在實際生活裏養成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是一種準備功夫。”

“所見要真,所聞要切,所感要深,所思要透。達到這些要求,是整個生活裏的事,不是執筆學習寫作時候的事,然而是寫好文章的真正根源。”

我在海洋館拍攝的海星,吸盤清晰可見

在實際生活裏養成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習慣,又是一種準備功夫。

還有一種準備功夫必得說一說,就是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

“什麼叫作正確的語言習慣?可以這樣說:說出來的正是想要說的,不走樣,不違背語言的規律。語言好比通貨,通貨不能各人發各人的,必須是大家公認的通貨纔有價值。”

“必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握住規律,纔可以鞏固那些可靠的,糾正那些錯誤的,永遠保持正確的語言習慣。”

“鍛鍊語言習慣要有恆心,隨時隨地當一件事做,正像矯正坐立的姿勢一樣,要隨時隨地坐得正立得正纔可以養成坐得正立得正的習慣。我們要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不說一句不完整的話,說一句話一定要表達出一個意思,使人家聽了都能夠明白;無論何時不把一個不很瞭解的詞硬用在語言裏,也不把一個不很適當的詞強湊在語言裏。”

“我們還要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不亂用一個連詞,不多用或者少用一個助詞。說一句話,一定要在應當’然而’的地方纔’然而’,應當’那麼’的地方纔’那麼’,需要’嗎’的地方不缺少’嗎’,不需要’了’的地方不無謂地’了’。”

“這樣鍛鍊好像很淺近、很可笑,實在是基本的,不可少的。家長對於孩子,小學教師對於小學生,就應該教他們,督促他們,做這樣的鍛鍊。”

語言習慣好,思想就有了好的依傍,好到極點,寫出來的文字就可以一字不易。語言習慣好,說的話嚴謹、清晰、有條理,寫的文章自然而然就通順流暢了。

06

好文章是反覆修改出來的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後算數,這是好習慣。”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用唸的辦法——也就是用說話的辦法來檢驗寫成的稿子,最爲方便而且有效。”

“修改必然會變更原來的意思,不過變更有大小的不同,大的變更關涉到全局,小的變更僅限於枝節,也就是一詞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細考慮,全局和枝節全都考慮到,目的在儘可能做到充分地確切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

在修改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儘量少用長句,凡是能夠分爲幾句而不損害意思和情態的長句儘量分。”

“對於那些專司連接的語彙,得個個咬實,絕不亂用。”

“並列的幾件事物排在一塊兒說,說法要一樣,音節要協調,音節少的在前,音節多的在後,這是咱們說話的傳統習慣。”

 去年,我在紙媒發表的部分文章截圖

充分顧及到“上口”和“入耳”兩個條件,說起來挺順當,聽起來不含糊,這樣的文章纔算一篇真正意義上的好文章。

總的來說,“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發於自己的,切近於自己的,容易做得好;虛構懸揣,往往勞而少功。”

“急躁是不成的,祕訣是沒有的。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地流了。”

“”引言部分來自《給孩子的寫作課》,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值得被分享給更多人。

下圖爲《給孩子的寫作課》的作者介紹和目錄:

圖文由茶茶說道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簡介:

持有語文教師資格證的全職寶媽,

愛孩子,愛文字,愛做夢的80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