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化素材指點5

很多時候,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表現,還是汲汲於各種符號:卷軸、瓷器、崑曲、武術……要知道,失去了時代的連接、缺少了情感的溝通,這些不過是一堆零散的符號、呆板的素材,即使掛滿了摺扇、臉譜和中國結,也不過是仿古街的紀念品攤位。

如果歷史只剩下戲說,止步於胡編亂造的穿越劇;如果傳統只剩下皮毛,演變成空洞乏味的實景秀,失去的將不僅僅是市場,更是讓文化持續生長的內在力量。

新一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向他們傳遞中國傳統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價值之美,才能與來勢洶洶的“日風”“韓流”“美劇”對抗。

精美的大座鐘,即便是上百年前製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護下,仍然可以運轉如常。

我們的文化傳統,同樣需要更多人蔘與進來,去發現、去呵護、去激活,才能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當此之時,傳統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一些人打着“傳統”的旗號,或是爲了上項目圈錢,或是爲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讓傳統“污名化”。

“爲往聖繼絕學”,終究是要落實到實踐之中去。領導人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最重要的,是要有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的能力。文化的長河裏,既需要大國工匠沉心傳遞我們民族的文化符號,也需要優秀導演用心建構當今時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讓文明古國的河流綿延不絕、源遠流長。

當修復無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網友的彈幕紛紛感嘆,“看到這裏居然淚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華文化”。這些情難自禁的年輕人們,或許不會真的投身文保事業,但對於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肯定會有更多理解和認同。

一部紀錄片,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可謂殊爲不易;而更多的文化產品,如若能有同樣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爲一種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