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開課”的幾句閒話

關於“公開課”的幾句閒話


昨天半夜,小鳥在我僅留的教育小羣裏轉了一篇微信文章,題目叫《老師公開課的真實寫照》。

紫雨說:“我小時候被老師導演過,所以認爲很荒唐。因此,不喜歡這樣的公開課。”

鳥說:“我也不喜歡,但是也見過,當時好詫異。上教研課還能這樣?”

紫雨說:“嗯,一輩子不會上這樣的公開課。”

小羣裏的人不上,沒用。必須承認,公衆號裏說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這樣的情況我也經歷過。做老師18年,只上過一次官方正經的教研課。當時一點頭緒也沒有,校長和幾位朋友抓着教研員磨了一夜,弄了一個教案。我覺得不是我的風格,可是,自己也實在是沒有頭緒。於是,開始“試教”,但我是記不住教案的,所以,每一次上的都和前一次不一樣。最終,在上課前又調整了一搞,完事。

2010年執教省作文研究課,也是沒頭緒。教編組在南京讓我們幾個都試教了一下,用高明的話說就是“這幾節課暴露了習作教學存在的所有問題”。那個春節是沒過好的,最終上課前候場的15分鐘,我理了下思路,把課給混過去了。

03年向後,每學期聽100節課。自己學校同事的、俱樂部老師的、學校組織的一人一課、教育局和各種機構舉辦的各種活動的公開課,也見到了不少事先精心排練的“表演課”。有這樣幾個例子:某次在鹽城一個學校,內地和香港的老師同題異構,內地的那位老師不光早就對好了答案,甚至還安排了一個孩子“激動得哭了”,因爲我是工作人員,所以,事先一不小心聽到了老師的課前再指導,當那一幕發生的時候,我的內心是非常羞愧的;另外一個活動,給一位特級教師做課堂實錄,百度的時候搜到了一個實錄,結果發現省事了,這節課和實錄是一字不差,爾後,我發現,類似的名師還不少……所以我說:“如今在四處穿梭的這幫特級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必將是教育的罪人。”

我把這些課稱之爲“假課”,用官方的叫法就是“公開課”了,與之對應的是“家常課”。我一度很奇怪,怎麼會有這樣的區分,按理來說,“課”就是“課”,無非是後面多了一些觀衆罷了。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都應該是一樣的呀!可是,顯然是不一樣的。我們OUT了。爲了所謂的地區榮耀、學校臉面、教學成果,或是領導的個人喜好,有相當一部分的地區、學校選一些素質較好,比如比較漂亮或者帥氣的男、女老師,用一個團隊來爲他們服務,備課、做課件、化妝等等,而這些老師只需要去按照事先定好的模板去執行就好了,然後通過一次次活動展示,一個嶄新的“名師”就誕生了,地區、學校的美譽度增加,個人的榮譽、利益滾滾而來。這裏面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不能獨立備課、做課件。這些叫“人造名師”,碰不得,但是,光環之下,哪容得下一點點質疑。倘若有普通老師發聲,其幕後的專家團隊、利益團隊滾滾而來,瞬間就可以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了。然後,一切安好。可是,有多少人想過,這些所謂“名師”給孩子、給教育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這也是我後來不聽類似的課的原因。因爲,這些已經不是“課”,也不是“老師”了,而是演員在演戲。

好的語文老師上課是什麼樣子呢?一次和高林生老師閒聊時,他說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朝講臺上一站,你們問,我來說。爲什麼這麼說?因爲這樣的老師肚子裏有,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信手拈來。這樣的老師我還真遇到過,我們師範時候的班主任,也是歷史老師楊林。他上課,不帶課本。一般就問第一排的女生:“上節課講到哪兒了?”然後歷史典故、趣聞雜談,旁徵博引,娓娓道來,直到下課,下節課繼續。畢業近30年了,我們談到他,都是非常敬佩的。

爲什麼其他老師不敢呢?肚子裏存貨不多。越不多,越心虛,就越要排練,背臺詞、對口型。常常有些老師把教案發給我看,我一直很奇怪:萬一學生的答案和你的預設不一樣,該怎麼辦呢?我是提倡記住核心目標,最多記得幾個大的結構上課的。其他的,一切根據課堂上的生成來往下走。wan

教師生涯的後期,也外出上了不少課,都不試教,主要還是把功夫花在了琢磨教材上。其實,是個老師都知道:教學要備課,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外出上課,一般都是遭遇戰,我本來也嘴笨,爲了增加神祕感,乾脆都不事先接觸學生,課前用3、5分鐘聊個天,上課,挺好。學生不熟悉,怎麼上好課?做兩件事。課前認真讀教材,反覆讀,琢磨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把教材弄透了,教法自然也就有了。課中認真傾聽學生,聽學生的每一句回答,及時給他們迴應,並據此推進教學。課似乎也上得挺順暢。有個同事常常批評我冷血不會煽情,有一次在常州焦溪小學上《第一次抱母親》,應該是正月初九剛開學上的。課是上一學期就開始準備了,隨便選的,還是沒感覺,就反覆讀課文,白天讀、晚上讀,讀到最後自己都覺得自己讀得很難聽。不誇張地說,這篇課文我至少讀了200遍,終於寫了一篇教案,但總是覺得不是十分滿意。那天晚上住在學校安排的大房間裏,心虛睡不着,半夜把空調打開製冷接着備課,還是讀課文,突然讀到了一個詞“沒想到”,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覺,把文中的好像是6句“沒想到”拿出來,反覆讀,最終讀出了母親的深情。那節課據說騙了不少老師和孩子的眼淚,我煽情成功。但,這個情不是演出來的,應該是反覆咀嚼語言文字加共情的結果。這節課,我是滿意的。

離開學校已經9年,但我能確定,這樣的“公開課”依然存在。

爲什麼?駕輕就熟,學校、老師要面子,容不得“出錯”。昨天的這篇公衆號文章,也說明了這樣的現象濤聲依舊。

爲什麼?缺乏底蘊、缺乏自信,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了細枝末節,而忽略了教師最基本的素養養成。

公開課是這樣,其實,教育的這種總是在撓癢癢,而卻不去關注核心的事情還少了嗎?

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