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沒有敵人 智慧不起煩惱

仁者無敵,智者無憂。

意思並不是說仁者功夫很高,

天下沒有可以抗衡的對手!

而是說,

一個內心充滿仁愛且實力強大的人,

他的眼裏沒有敵人!

這與佛法的“慈悲”,是同樣的含義。

同樣,智者無憂,

並非沒有一點憂愁,

而是看透前因後果,

明白事物發展規律趨勢,

明瞭自身實力把握程度,

所以能瞭然於胸淡然處之了。

在恆毅強善者眼裏,

一個善良的人,

在六道輪迴中受苦,

是值得同情和需要拯救的;


而一個惡人,

同樣在六道輪迴中受苦,

而且惡人,受“心魔”控制,

其痛苦更遠甚善人,

更應該被同情和拯救!

愛的反面,是恨,

所以佛教中不講愛,而講慈悲。

據說抗戰期間,

有人向上帝祈禱降罪於日本人,

她的母親聽到後很生氣:

“你不應該祈求上帝降罪於日本人,

而應該祈禱上帝感化他們,

把他們變成善人。”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個十惡不赦的人,

你是希望出現一個惡魔一口喫掉他,

還是希望出現一個佛祖,

把他感化成一個善良的人,化敵爲友呢?!


慈悲是“無緣之慈,大體同悲”,

如果我們看到善人就歡喜,

看到惡人就憎惡,

那只是小愛,而不是慈悲。

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虛;

徹世機樞,如一滴投於巨壑。

很明白地把世間的聰明和智謀,

與佛家的“般若智慧”分開了。


大多人喜歡以聰明自居,

喜歡聰明人,讚美聰明人。

其實,聰明是最沒用的東西,

聰明不能給你帶來朋友,誠懇才能;

聰明不能給你帶來財富,勤奮才能;

聰明不能給你帶來快樂,智慧才能。

聰明只會讓你心存僥倖、

想走捷徑、看輕別人,

所以蘇東坡年老時感慨: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如何分辨聰明和智慧呢?

如果一種“用心”,讓你心生煩惱,

讓別人不舒服,那就是聰明;


如果一種“用心”,讓你自己自在,

讓別人歡喜,會“與人歡喜,自己自在。”

那就是慈悲!

人生悲智雙運、悲喜欣集,

有兩條總攬全局的主線:

一條是以大悲心爲根本的方便法門,

一條是以性空爲主題的智慧之法門。

這兩個法門互爲前提,相依不離,

在佛學中稱爲“悲智雙運”。


慈悲和智慧的關係,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

好比水分和種子的關係,

沒有慈悲的“水分”,

智慧的種子無從發芽,

而沒有智慧的“種子”,

慈悲就只能是一潭死水。

因此,人生萬法合一,

是慈悲和智慧的高度統一,

武能克亂,文能懷遠,

智健仁雅,恆毅強善,

懷菩薩之慈悲智慧心腸,

行金剛之霹靂止惡手段,

方能沒有敵人、了卻煩惱……

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虛;

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此乃佛語,大意是:即使探究了所有的玄理(佛理),也就像把一根頭髮放在太空中一樣;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的玄機都參透了,也就像把一滴水扔到深山中一樣——都不會有什麼作用的。

佛是講究出世的,把世間的一切看得很透。告誡人們在生活中不必勞神費力,不必因爲有了點心得就覺得了不起了,人的功力與大千世界相比,是不足爲道的。

      但是我們還是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無常中把握恆常,在有限中創造無限,在有爲中營造推進自然無爲之美境。

將:

嗔恨心改成慈悲心,

貪慾心改成喜舍心,

排斥心改成包容心,

計較心改成隨喜心。

心念改變,知行合一,

當下就已改變我們命運的方向!

隨筆/恆之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