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聖賢,尚勤學

《三字經》人物之四

古聖賢,尚勤學

文/石巖磊


勸學是《三字經》要濃墨重彩描述的內容,在勤學方面,書中列舉了孔子與趙普的例子:“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孔子姓“子”,其氏爲“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等德行,其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他和弟子的言論被整理彙編成《論語》一書。儒家思想是大部分封建帝王統御天下的正統意識形態,孔子也倍受世代人們的尊崇,享有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稱號。

作爲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有很多關於學習的論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從中不難看出,孔夫子是個勤奮好學的典範,同時他也是位不恥下問的楷模。孔子帶領衆弟子周遊列國時,曾被一個六、七歲的小孩擋住了去路,他便是當地有名的神童項橐。小項橐在地上畫了座城池,不許車馬通行,問其故,答曰:“自古至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一行人只得繞“城”而過,孔子見這個孩子十分機敏,便又問了他幾個問題,項橐都對答如流,聖人不由得讚歎道:“後生可畏!”並拜其爲師,項橐也因此一舉成名。

而《三字經》裏提到的“趙中令”即是宋朝開國功臣趙普,他官至中書令,其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據南宋文獻記載,宋太宗趙光義聽說趙普只讀《論語》,便問他原因,趙普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但後世學者經過多方求證,認爲此傳說是僞造,純屬儒生爲突顯儒家經典的作用而杜撰出來的。

儘管“趙中令,讀魯論”之說存疑,但並不會耽誤《三字經》用其來勸導孩童要勤學,也足見孔子之學影響深遠。無論博古通今的聖人,還是治國安邦的高官,都不是“生而知之者”,全要不斷地勤勉努力、虛心好學纔行,熟能生巧,業精於勤,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021.4.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